《廣川畫跋》的主要內容,《廣川畫跋》導讀
《廣川畫跋》是宋代董逌考證、評鑒名畫的著作。宋末時僅存寫本,《四庫全書》收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 孫道明抄本。《王氏畫苑》、《翠瑯玕館叢書》、《十萬卷樓叢書》均收有此書。1982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據《翠瑯玕館叢書本》收入畫品叢書,于安瀾校勘標點。
董逌,字彥遠,廣川(今山東東平)人,宋政和中為徽猷閣待制,與黃伯思均以考據賞鑒知名于時。還撰有 《廣川書跋》、《廣川藏書志》、《廣川詩故》等。
《廣川畫跋》全書6卷,收作者所寫畫跋134篇,約45000余字。各卷篇目不分類,也不按時代先后編排,似為作者讀畫作跋后隨手編定者。畫跋內容有不同側重,或重考據,或作釋義,或探討繪畫規律,或抒發觀畫后的個人感觸。如卷3《擊壤圖》,考證了畫中老人擊土缶而歌的形象,提出“豈當有缶而名壤哉?”“壤之制以木,前廣后銳,長三四寸,其形如履,臘節僮少為戲,畫出一時,不知考于古典”。卷1《書七夕圖后》,指出畫中衣冠男子拜空中乘車女子,是郭子儀從軍銀川時,拜織女的故實; 卷2《書孫白畫水圖》,從孫白畫水“盡出前人意外,別為新規勝概”,評說了古今畫水技法的演變及其得失。卷4《書李成畫營丘圖》抒寫了作者去國十年,宦游不歸的感慨,“每升高東顧,想在家山,而神馳意到,自有見聞”,“愿借竹葉,浮之上游,當泛而下,吾從此去矣。”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指出董逌此書“不甚評畫之高下,俱論古今之章程儀式”。《四庫全書提要》說:“古圖畫多作故事及物象,故逌所跋,皆考證之文”。這些評語指出了 《廣川畫跋》的特點,即美術史中的 “圖像學”性質。“圖像學”對美術作品中的符號、主題、素材予以鑒別、分類和解釋,在19世紀成為歐洲美術史學中的專門學科。董逌在北宋末即已開始以圖像學的方法研究唐宋繪畫,這正是《廣川畫跋》具有獨特學術價值之所在。
余紹宋評《廣川畫跋》,說“逌與蘇黃同為宋人,而題跋風趣迥殊,題故事圖畫,應以此種為正宗。然非學有本源者不辨,故后來無能效之者”。董逌作跋,是以他對繪畫、歷史、文學的素養為基礎,從美學思想看,他與蘇黃諸人不同,在于他是一個較為純粹的儒家,不像同時代其它文人受較多的莊老道釋的影響。
上一篇:《廣博物志》的主要內容,《廣博物志》導讀
下一篇:《廣志繹》的主要內容,《廣志繹》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