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托人寄題》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如此寫早秋靈隱,真是早秋靈隱,絕非三時靈隱也。如此寫靈隱早秋,真是靈隱早秋,絕非他處早秋也。雖曰托人寄題,實是游魂親至。(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五)
【詩例】
早秋寄題天竺靈隱寺
峰前峰后寺新秋,絕頂高窗見沃州。
人在定中間蟋蟀,鶴曾棲處掛獼猴。
山鐘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樓。
心憶懸帆身未遂,謝公此地昔年游。
【解析】
在唐代詩人中,賈島或許是最安于荒涼枯寂生活的一個。他的詩總是和清冷的禪房、空靈的暮鐘、避世的隱者、松下的樵人相聯系,這可能多少與他早年曾托身佛門有關。惟其如此,也就造就了島詩“深者寂入”、“瘦隱秀脈”的獨特風格。這首《早秋寄題天竺靈隱寺》一直較為詩家所稱重,它在藝術上有什么特色呢?
這是一首意境幽美、秋意蕭然的詩篇。“天竺”,即杭州西北的天竺峰,山勢雄偉,中有靈隱寺,始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年),是著名的佛剎。首聯“峰前峰后寺新秋,絕頂高窗見沃州”構思新穎。詩人不是正面渲染靈隱寺如何氣勢雄偉,寶相莊嚴,而是通過“峰前峰后”、在最高的建筑頂層能極目晃望富饒的吳越大地這一特殊的視野角度界定出靈隱寺所處的地理位置。人們由此可以想見,靈隱寺矗立于群山環抱之中,殿宇隨山而筑,登高一望,萬物盡收眼底,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勢,這是何等壯麗巍峨!頷聯“人在定中聞蟋蟀,鶴曾棲處掛獼猴。”“定”就是禪定,它指僧人坐禪時達到的一種萬慮俱息、物我合一的精神狀態。而鶴的形象則歷來象征著遁心世外、潔身自好的歸隱之情。詩人在這里展示了一幅佛界凈土的日常景觀:僧人在禪定的狀態中心不散馳,一任蟠蟀縱情歡歌;成群的獼猴在樹林中嬉戲,這里原是仙鶴出沒的地方。這兩句是以動寫靜,能清晰地聽到蟋蟀的鳴叫,禪房可謂靜謐已極;樹林已為群猴所棲,顯然也是因為人跡罕至。如果說頷聯兩句是勾勒了一幅生動活潑的畫面,那么頸聯兩句則是創造了一種幽渺空靈的意境:“山鐘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樓。”夜深人靜之時,靈隱寺的鐘聲從山中傳來,回蕩在空寞的江面;水邊的皓月映照著岸邊古舊的石樓,在秋天的夜色中泛著清冷的銀光。細細體會,這樣的境界似秋過于凄迷了,但正是從中才體現出了詩人幽奇寒僻的生活情趣和冷然獨存的審美眼光。末聯“心憶懸帆身未遂,謝公此地昔年游”是一個倒裝句,如果直譯過來便是:想當年謝安曾在早秋時節駐足靈隱,我(對他游蹤)的憶想就像鼓滿了風帆的快船,雖然我的身體不能與它同往。讀到這里我們才明白,原來詩人并未登過天竺峰,也沒有過靈隱寺,一切只是他夢筆生花的奇思妙想而已。詩人借假想的謝安“此地昔年”之游,繁衍出對早秋靈隱寺的諸多描寫。而詩人之所以以極大的熱心“寄題”寺庫存,寫得又這樣生支傳神,幾同親至,似乎只能從他的身世、經歷及特殊的癖好去理解,至于獨以謝安為托,恐怕是因為此公曾有一番四十不遇、倍受排擠的坎坷仕途,通過他,詩人多少也寄寓了自己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鄉” ( 《下第》) 的身世之悲吧。
歸結到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應該說,它突出地體現在詩人構思謀篇的獨特匠心上。作者借謝安之名托寫靈隱之秋,憑著想象的“懸帆”創造了這座深山古剎的動人秋色。詩人雖未親及靈隱,但他卻善于以“心憶”去體會,不論是蟋蟀、獼猴,還是山鐘、汀月,甚至包括禪定中的僧人和未曾出現的仙鶴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如詩人所親聞親見。這種筆法正是金圣嘆所謂“雖曰托人寄題,實是游魂親至”的一種。這種技巧在唐詩中極為鮮見,或為這位“苦吟”詩人的獨創也未可知。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借老翁口說出》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托之游仙》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