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兵家韜略·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兵家韜略是中國古代幾千年戰爭實踐的產物,歷代戰爭指導者智慧的結晶。中國是世界各國中經歷戰爭最多的國家,因而也是軍事思想遺產極為豐富的“兵法之國”。據統計,從遠古到清末四、五千年間,見于史籍記載的戰爭共有3 791次,大約占世界同期戰爭總數的四分之一。(據瑞典、印度、日本學者統計,在五千年的人類歷史上,共發生戰爭14 500余次。)歷代問世的兵書有3 380部、23 503卷,其中流傳下來的有2 308部、18 567卷。重視謀略,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優良傳統。兵家韜略,作為中國古代軍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稱得上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燦若群星的軍事謀略人才,成百上千以神機妙算取勝的著名戰例,卷帙浩瀚的軍事謀略著作,構成了中國古代軍事謀略史的瑰麗篇章。
相傳發生在四五千年前的黃帝部落戰勝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就是一個運用謀略以弱勝強的戰例。記述黃帝謀略思想的《黃帝十六篇》雖然早已失傳,但是我們仍能在《孫子兵法》中窺見其一鱗半爪。公元前21世紀,中國進入階級社會以后,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斗方式的復雜化,國家常備軍的出現,戰爭中的謀略競賽提到了重要地位。在夏商周三代更替過程中(約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謀略思想得到開拓性發展。伊尹和姜尚是最早見于史籍記載的謀略家。商湯戰勝夏桀的鳴條之戰和西周戰勝殷紂的牧野之戰是以謀略取勝的成功戰例。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經驗和謀略思想,不僅反映在中國古代最早的文獻匯編《尚書》和哲學著作《易經》里,而且記載在《軍志》和《軍政》等專門的軍事著作中。對西周開國建國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的姜尚(圖291),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管軍事的“師”(相當于后世的軍師或總參謀長),也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提出系統的謀略理論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西周文王、武王的滅商興周事業,“其事多兵權與奇計”,而以“太公(姜尚)之謀計居多”。記述姜尚謀略思想的著作,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廣為流傳,西漢存世典籍中就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謀八十一篇”(《漢書·藝文志》)。記述姜尚謀略思想的《六韜》(一說為戰國時代無名氏偽托姜尚之名編撰),是現存的一部系統論述謀略思想的著作。姜尚被稱作“兵家之祖”,“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國古代軍事謀略思想的第一個大發展時期。這是社會劇變、戰亂頻繁的時代,也是謀略思想活躍、謀略人才輩出的時代,先后涌現出管仲、孫武、吳起、范蠡、孫臏、商鞅、李斯、尉繚等 一批杰出的謀略家,創造了齊魯長勺之戰、晉楚城濮之戰、吳楚柏舉之戰、復越滅吳之戰、齊魏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秦統一中國之戰等著名戰例,出現了諸子百家論兵的生動局面,產生了《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孫臏兵法》等軍事理論著作以及《老子》、《荀子》等非兵家論兵著作。輔佐齊恒公振興齊國、稱霸中原的管仲(? ~前645),是春秋時代率先倡導和推行社會改革的進步政治家,也是對國家和軍事戰略理論作出開拓性貢獻的謀略家。他協助齊桓公制定的治國圖霸方略,是一個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各個領域和各個發展階段的總體戰略。這個方略的實施,終致振興齊國,成就霸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的謀略思想,在古代中國謀略思想發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史學界稱他為國家戰略理論的“開山鼻祖”。孫武(圖292)及其著作《孫子兵法》在中國以至世界軍事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人被稱為“武圣”,其書被奉為“兵經”。從軍事謀略學的角度來說,他也是首屈一指的謀略大師?!秾O子兵法》十三篇,集春秋以前歷代軍事思想和戰爭經驗之大成,初步揭示了戰爭的一般規律,精辟論述了治軍作戰的一般原則,篇篇貫穿著深刻的謀略思想(圖293)。他的謀略思想,例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戰而屈人之兵”,“先勝而后求戰”,“致人而不致于人”,“詭道”制敵等等,閃耀著樸素唯物論、辯證法的光輝,體現了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是古典軍事哲學的最高成就。吳楚柏舉之戰,是孫武的一次成功的軍事實踐,是一次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孫武作為主要決策者和指揮者之一,表現了卓越的謀略思想和指揮藝術。秦始皇贏政(前259~前210)不僅是開創歷史新紀元的偉大政治家,也是以“大略駕雄才”著稱的軍事戰略家。他在軍事領域里的獨特貢獻,一是以正確的謀略指導統一中國的戰爭取得勝利,二是親自規劃和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相當完備的國防體系。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特別是三國時代,是中國古代軍事謀略思想的第二個大發展時期。秦末漢初,劉邦(前256~前195)和“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首創“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典范,以高超的謀略戰勝項羽等競爭對手,獨享抗秦戰爭的勝利成果。西漢先后兩次收集和整理兵書 ,在軍事理論中分析出“兵家權謀” 一類,并且產生了專門論述軍事謀略思想的《三略》、《淮南子·兵略訓》等著作,使軍事謀略在系統化上前進了一大步。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魏蜀吳三國對峙的時代,是繼春秋戰國以后又 一謀略思想活躍、謀略人才輩出的時代,不僅出現了曹操(155~220)、諸葛亮(181~234)等杰出的謀略家,而且出現了人材薈萃的謀士集團。曹操不僅在整理和闡發《孫子兵法》上作出了繼往開來的歷史貢獻,而且在謀略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就是一場以弱對強、靠謀略取勝的戰爭。劉備(161~223)采納諸葛亮《隆中對》提出的戰略思想,作出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決策,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魏蜀吳三國和其他割據勢力之間的謀略斗爭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軍事謀略發展的高潮。西晉至南北朝是一個持續三百余年的戰亂頻仍的年代。在各個民族國家中,涌現了一批杰出的謀略人才,例如西晉的羊祜(221~278)、杜預(222~284),東晉的謝玄(343~388)、劉裕(356~422),后趙的石勒(274~333)、張賓(?~422),前秦的王猛(325~375),北魏的崔浩(? ~450),北周的韋孝寬(509~580)等等,在創建各自的國家和爭取戰爭勝利中都表現了卓越的謀略思想和指揮藝術。西晉的司馬彪(?~306)還寫出了論述軍事謀略的專門著作《戰略》。
隋唐五代到宋遼夏金元(公元589~1368年),是軍事謀略在繼往開來、民族交融中豐富和發展的時期。在隋唐統一全國的戰爭、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和農民起義戰爭中,謀略思想在“造勢乘機”、誤敵用敵上,在綜合運用軍事打擊、政治瓦解、經濟破壞、外交爭取上,在以弱當強、以強當弱、集中優勢兵力打擊主要敵人上,在處理全局和局部、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的關系上,都有新的發展。隋文帝楊堅(541~604),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以及聚集在他們身邊的謀略人才高颎(? ~607)、李靖(571~649)等人,都以雄才大略、謀略過人著稱于世?!短铺诶钚l公問對》一書,結合唐代戰爭經驗,闡述《孫子兵法》的精神實質,揭示了虛實、奇正、攻守的辯證關系,豐富和發展了孫武的謀略思想,對兵家韜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宋遼夏金元是趙宋王朝走向衰敗、北方各民族興起的年代,也是軍事謀略思想在民族之間的戰爭中取長補短、持續發展的年代。兩宋王朝人才濟濟,產生了許多智勇兼備的將帥和謀略人才。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于一身的范仲淹(989~1052)以善于守土御邊著稱,被譽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民族英雄岳飛(1103~1142)精通孫、吳兵法,他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言??菇鹈麑黔U(1102~1167)善于吸取各民族用兵經驗,曾用“三駟之法”屢敗金兵,他的著作《兵要大略》強調要“集蕃漢之所長而用之”。在整理和研究兵家韜略上,兩宋王朝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除了官方編修的《武經七書》(圖294)、《武經總要》以及《太平御覽》中輯錄兵家韜略的《機略》以外,還產生了研究歷代用兵謀略的《虎鈐經》、《何博士備論》、《百戰奇法》等私家著作?!段浣浧邥肥侵袊鴼v史上第一部軍事叢書,對于繼承和發展兵家韜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方各民族中,遼太后蕭綽(953~1009)和“總南面軍務”的耶律休哥(?~998),西夏開國皇帝元昊(1003~1048),金太祖完顏阿骨打(1063~1123)和軍事統帥完顏宗翰(? ~1127),蒙古和元朝統帥成吉思汗(1162~1227)、忽必烈(1215~1294),不僅本身就是杰出的軍事家,而且敢于和善于使用包括漢族在內的異族謀略人才,在促進中華各民族之間軍事思想的交流和提高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善于發揮騎兵優勢,注意吸收各民族用兵謀略,創造了遠程奔襲、戰略迂回等戰略戰術,滅亡宋、遼、金、夏,遠征歐亞諸國,統一全中國,使元朝成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武功最盛的朝代。
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是軍事謀略思想在革新與守舊的矛盾斗爭中,在中國與外國軍事思想的較量中,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1328~1398)及其謀臣劉伯溫(1311~1375)等人,在先取金陵、平定江南、北伐中原的戰略決策和戰爭指導上,深謀遠慮,統籌全局,“料敵如神”,出奇制勝,表現了卓越的謀略思想。劉伯溫的《十八策》可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媲美??官撩麑⑵堇^光(1528~1588),適應冷兵器和火器并用以及對外敵作戰的要求,率先進行軍制和戰法的改革,創作了以求實創新為特點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1606~1645)領導和指揮的起義軍,由于采取了正確的戰略策略,經受了嚴重摧折和失敗的考驗,由十八騎殘兵敗將發展壯大為百萬大軍,終于推翻了大明王朝;后來,由于起義軍領導集團的驕傲、腐化和錯誤決策,又使這次起義功敗垂成,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后金統帥努爾哈赤用兵以“智巧謀略為貴”,他指揮的薩爾滸之戰是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他的名言“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是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成功謀略。在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中,康熙(1654~1722)平定三藩之戰,岳鐘琪(1686~1754)平定準噶爾之戰,左宗棠(1812~1885)收復新疆之戰,都是靠正確的戰略決策和戰爭指導取得勝利的。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的軍事理論隨著堅船利炮打入中國,引起了中國軍事思想的深刻變化,以林則徐(1785~1850)、魏源(1794~1857)為代表的有識之士,以及被稱為“洋務派”的人物,開始探索如何使傳統的兵家韜略適應戰爭發展的新形勢,如何學習和運用西方的軍事思想和軍事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產生了《海國圖志》、《讀史兵略》以及后人編輯的《曾胡治兵語錄》等著作,軍事謀略的發展開始進入新的階段。
中國古代軍事謀略的歷史發展說明,兵家韜略是戰爭實踐的產物,并且隨著戰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戰亂頻仍、群雄競爭的年代,也是謀略思想活躍、謀略人才輩出的時代。
上一篇:傳統文化·書法篆刻·隋唐書法
下一篇:傳統文化·中國民俗·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