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芎本
【出典】 《淮南子·氾論訓》:“夫物之相類者,世主之所亂惑也;嫌疑肖象者,眾人之所眩耀也。故狠者類知而非知,愚者類仁而非仁,戇者類勇而非勇。使人之相去也,若玉之與石,美之與惡,則論人易矣。夫亂人者,芎與藁本也,蛇床之與麋蕪也,此皆相似者。”東漢·高誘注:“言其相類,但芳臭不同。猶小人類君子,但其仁與不仁異也。”
【釋義】 芎,香草名。本,指藁本。《淮南子》舉“芎與藁本”雖草形相似,但香臭不同。后世常用以比喻形同實異的人和物。
【例句】 日給華,芎本,薛羊書。(劉辰翁《水調歌頭·日獻洞賓公像于溪園先生……》3237)這里化用《淮南子》語,說明友人誤認作者容貌像“耐軒”,實為誤會。
上一篇:典故《腥膻》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薪桂炊蒼玉》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