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無信不立
【題解】
本則選自《論語·顏淵》。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1),足兵(2),民信之矣(3)。”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4),于斯三者何先(5)?”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6)。”
【注釋】
(1)足食:使糧食豐足。(2)足兵:使軍備豐足。(3)民信之:老百姓信任執政者。(4)去:去掉,削減。(5)斯:這。何先:先(去掉)哪一項。(6)民無信不立:如果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么這個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導讀】
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起碼應當具備三個條件:食、兵、信。而這三者中,信重于兵,甚至重于食。在孔子看來,如果失去了信用,人就不能成其為人,因此信重于生命。的確,歷史證明:不守信用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人,不守信用的民族是墮落的民族,不守信用的社會是混亂的社會,不守信用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
【思考】
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道、齊家之要、成業之根、治國之基。信的基本內涵是真誠、守諾、踐約。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心不古的誠信危機已經危及國家、民族、社會,乃至于個人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和生命線。為什么厚實的文化積淀沒能救贖國人的靈魂呢?請思考,我們如何才能救贖自己?
上一篇:人而無信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君子養心莫善于誠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