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趙孟頫
太常引·弄晴微雨細絲絲
弄晴微雨細絲絲,山色淡無姿。柳絮飛殘,荼蘼開罷,青杏已團枝。欄干倚偏人何處,愁聽語黃鸝。寶瑟塵生,翠綃香減,天遠雁書遲。
傷春之作,古代詩詞中寫得爛熟,難以寫出新的情致、新的境界。然此詞作者能對自然景物細細觀察把握,對人之常情深深涵詠體味,在情與景之間,找出了最佳的交融點。
上片寫暮春之景,起句以“絲絲”狀“細雨”,是一種靜態描寫,而冠以“弄晴”二字,境界更活,暮春時節,零云斷雨的情景被傳神地表現出來。蘇軾詩云:“且看鴉鵲弄新晴”,寫的是鳥弄晴;蘇舜欽詩有“嬌云濃暖弄微晴”句,寫云弄晴;孟頫則貼近一層,寫雨弄晴,這便是詞家所贊賞的“前人所未嘗道”的“出新”。王維《漢江臨眺》詩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狀遠望山色,水氣氤氳,撲朔迷離。而孟頫則稍加點化,以“山色淡無姿”寫遠處之山的淡雅平實。“玉簪螺髻”,極狀山之奇秀,但“遠山如抹”,又何嘗不是一種平淡之美呢?音樂中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悟之趣,畫面中又何嘗沒有“此處無姿勝有姿”的淡遠韻致呢?接下來三句排比了暮春最有特色的景致,“似花還似非花”的柳絮已然飛盡,遲開的荼蘼也凋謝了,青杏結滿了枝頭,春天不可挽留地逝去了,給人留下的只有“惜春”、“傷春”的惆悵,只有韻華易逝,美人遲暮的感慨。
下片寫人。一位孤獨的閨中少婦,妝樓顒望,高臺徘徊,欄桿倚遍,卻望不到意中人的身影。那流利圓轉的黃鸝的啼嗚只能增添心中的愁緒。琴瑟本是閨中良友,曾經帶給她歡樂,也曾替她驅遣哀愁,近日卻再也打不起精神撫弄,任其落滿了塵上。憂思使她消瘦、憔悴。意中人遠在天際,傳書的鴻雁,為什么飛得這樣的慢!寥寥五句二十余字,不僅勾勒出人物的姿態容貌,而且曲曲傳達出人物心底的感情流動,十分蘊藉。
這首小詞靈動而不浮滑,深婉而不纖弱,意不晦,話不琢,娓娓道來,神味俱厚。
上一篇:(元)杜仁杰《太常引·碧冰簟午風涼》原文賞析
下一篇:(元)張雨《太常引·漫翁新制畫舫湖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