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養心莫善于誠
【題解】
本則選自《荀子·不茍篇》。
《不茍篇》是《荀子》的第三篇。“不茍”意為不隨便,不馬虎。本篇闡明了君子與小人不同的道德標準,稱譽君子的可貴品格,批評小人的不良行徑。指出君子以禮義治國,以誠信養心,以自律求道。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1),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2),形則神(3),神則能化矣(4);誠心行義則理(5),理則明,明則能變矣(6)。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7),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8)。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9)。君子至德(10),嘿然而喻(11),未施而親(12),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13)。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14),不獨則不形(15),不形則雖作于心,見于色,出于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注釋】
(1)唯仁之為守:守仁。表示強調。(2)形:表現于外。(3)形則神:仁形于外,則下邊的人尊之如神。(4)化:教化。(5)理:有條理。(6)變:改變風俗。(7)推:推崇。(8)期:知道時候。(9)以至其誠者也:(天地四時之所以有常)由極其精誠所致。(10)至:極。(11)嘿:同“默”。(12)未施而親:還未施與就有人親近。(13)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君子之所以有此順命,由慎其獨所致。(14)不獨:不能專一。(15)不形:不能現于外。此句意謂于內不能專一,則不能形見于外。
【導讀】
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在儒家的思想中,至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至誠意味著人的精神狀態達到專一不二的境界,不但可以凈化自己的身心,而且可以教育感化他人。儒家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只要自己修身養性,就可以讓百姓聞風向善,天下就可以和諧。因此,至誠不但是修身之本,也是政事之本。
上一篇:民無信不立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是雅儒者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