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鑒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于《老子·五章》,它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私愛,對萬物如“芻狗”一般,聽任萬物自然生長、發展和消亡。這句話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天道觀思想。我們可以結合老子的天道觀來理解這句話。
在老子看來,天地在形態上和功用上都是客觀的、自然而然的。在形態上,天地是物理性的客觀存在,它只是按照自然的法則自然而然地存在著和運行著;在功用上,天地對于萬物也是任其自然、無所造作的,它不會因為偏愛某物而特別賜福予它們,也不會因厭惡某物而特別地降禍給它們。萬物在天地間也是遵循著自然的法則自然地生長、自然地消亡。因此,老子的天道觀是自然的天道觀,而非有為的或有神論的天道觀。
在此,我們可以從這句話中的“不仁”和“芻狗”兩字來理解老子這種自然的天道觀。老子此處的“仁”字含義,與儒家尊崇的作為倫理道德最高標準和最高典范的“仁”的意蘊不同。這種不同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從詞性來看,儒家的“仁”指倫理道德,乃是名詞;而老子此處的“仁”字指天地對萬物“不仁”,乃是動詞。第二,從詞意來看,儒家的“仁”是儒家心性倫理的重要哲學概念和專有名詞;而此處的“仁”字則不同,宋人吳澄《道德真經注》注解:“仁謂有心于愛之也”,因而此處的“仁”可以釋為“私愛”、“偏愛”。因此,“不仁”則是指天地無心于偏愛,天地無私愛于萬物。高亨先生也說:“不仁,只是無所親愛而已”(《老子正詁》)。因此,從“天地”的角度來看,“天地不仁”則正表現出天地的客觀性、自然性來。對此,河上公注曰:“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西漢嚴遵《老子指歸》說得更詳細:“天高而清明,地厚而順寧,陰陽交通,和氣流行,泊然無為,萬物自生焉。天地非傾心移決、勞精神、務有事、悽悽惻惻、流愛加利、布恩施厚、成遂萬物而有以為也。”魏晉玄學家王弼也說:“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天地遵循自然的法則自然而然地存在,也自然而然地運動著,它沒有刻意地按照“仁”的原則而存在著并發揮著賞善罰惡的作用,也沒有刻意地“擬人化”地表現出對萬物的喜怒哀樂。因此,“天地不仁”折射出的哲學意蘊則表現為對天地這種自然性、客觀性的強調和表征。許多學者還據此進一步強調了老子的天道觀乃是自然的天道觀,是對當時有神論的天道觀的有力批駁。
“芻狗”,指古代用草扎成的狗。高亨先生解釋說:“古人用來祭神,扎成后用匣子裝著,用花布蓋上。祭祀時,由祭者恭敬地把它擺在神前,祭完后,就扔掉,人們要用腳踩它,把它燒掉”(《老子注譯》)。老子在這里借助“芻狗”來喻天地與萬物之間的關系,天地對萬物是沒有私情的,萬物在天地間是按照自然的法則運行著的,而沒有天地的“意志”作用于其中的。北宋蘇轍說:“天地無私而聽萬物之自然,故萬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譬如結芻為狗,設之于祭祀,盡飾以奉之,夫豈愛之,適時然也。既事而棄之,行者踐之,夫豈惡之,亦適然也”(《老子解》)。這也就是說,萬物自身的發展活動是“適時然”、“適然”而動的,而不是因為天地的“意志”(“虐之”、“仁之”)而生滅的。因此,就天地與萬物的關系來看,天地與萬物的運行都是自然而然的、無為的,兩者之間本來就沒有什么“人格神”般的神秘力量作用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魏晉玄學家王弼對“芻狗”二字有著另一番解釋,他不是將“芻狗”解釋為用于祭神的草狗,而是將二字分開來解釋,他說:“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老子注》)。這種解讀也可備為一說。但是,王弼的解法也一樣揭示的是天地與萬物之間的這種自然而然的關系。所以,“芻狗”之喻,是從天地與萬物之間的關系出發,揭示出天地與萬物之間這種自然而然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客觀的。
但是,老子的天道觀畢竟不是自然科學知識,老子的用意也不在于提示出自然界這種客觀知識,而是為他的“道”論服務的,是為了進一步以“天道”喻“人道”的。在說完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后,《五章》接下去就說:“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如果我們將這兩句排列在一起來看的話,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才是老子更迫切要表達的,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過是個“引子”罷了。這里有兩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雖說是“引子”,為下一句張本,但是這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廢話,而是深刻地蘊涵著中國特有的“天人合一”思維方式。“天道”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人道”也是自然而然的、無為的;天地是無私的,對萬物是無所偏愛的,任其自然生長的,因此治理著國家的圣人也應該無所偏私,讓老百姓自然而然地發展其個性,“無知”、“無欲”、“無事”。“天道”與“人道”是相關聯的,“天道”原則為“人道”原則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向,另一方面,“人道”原則又實踐著“天道”原則,并且保證著“天道”原則的有效性、合法性。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從兩個視角來解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一是從“天道”觀的角度來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揭示出了“天道”運行和天地萬物的自然性、客觀性;二是從“以天道喻人道”的角度來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又為后面“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張本,為這種自然而然的人間秩序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向。
上一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天地之教·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