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普朗克
法國作曲家。幼學鋼琴,后自修作曲。18歲時以詼諧、無拘無束和帶有游藝雜耍氣氛的聲樂與室內樂作品 《黑人狂想曲》 (1917) 奠定了他成為法國“六人團”成員的基礎。美學觀上深受科克托和薩蒂的影響,反對德國浪漫主義傳統,追求率直、樸素、幽默和略帶譏諷的風格。作品體現出文雅的格調,對古典主義的懷念和溫和的現代色彩。
早期作品曾追從斯特拉文斯基的風格,如為兩支單簧管和三支銅管所寫的奏鳴曲。另一些作品以譏諷的態度使用固定音型,雙調性和流行歌曲形式,而又不失樸素的氣質,如三首鋼琴小品《無窮動》(1918),芭蕾舞《母鹿》(1923)等。但他的主要天才體現在把斯特拉文斯基的風格轉化為瀟灑、迷人的法國式樣。這一特點貫穿于其大部分作品中,如為羽管鍵琴,兩架鋼琴,管風琴,鋼琴寫的協奏曲,及晚期為長笛、雙簧管、單簧管所寫的奏鳴曲。
普朗克的趣味主要是抒情性,他具有寫作旋律的才能,因此聲樂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寫有近二百首藝術歌曲和合唱曲。藝術歌曲的歌詞多采用當代詩人科克托,阿波里耐,埃魯阿德的詩篇,如聲樂套曲 《動物詩集》(1918),《日日夜夜》(1936-1937) 等。兩部歌劇體現出他對超現實主義詩歌的贊同。二幕喜歌劇《泰勒西阿斯的乳房》 (1947) 是以夫妻調換性別為情節的音樂鬧劇。獨幕歌劇《人聲》 (1959) 以從頭至尾的女高音獨唱與管弦樂隊,表現了一個女人在電話中向遺棄她的丈夫無休無止的傾訴。另一部歌劇《卡爾默羅會白衣修士的對話》(1957) 卻帶有宗教色彩,表現了一個貴族姑娘在精神上的成長。
1935年后,普朗克顯現出較多的宗教信仰,作有大量宗教題材的作品。著名的有《無伴奏彌撒曲》 (1937),《圣母悼歌》(1956) 和 《光榮頌》 (1959)等。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寧靜心態。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亨德米特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科普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