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局外人》
法國作家加繆的中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名篇。此作構思于1937年,1940年完成,1942年問世。小說發表后反響極大,使加繆一舉成名,奠定了他作為存在主義文學流派創始人之一的地位,小說以阿爾及爾一家船運公司的職員莫爾索自述的形式寫成,他像講別人的事情一樣以極冷靜的口吻講述自己的單調生活。莫爾索的口頭禪是“無所謂”和“這不怪我”,他對外界一切事物完全無動于衷,母親死了,他一點不覺得悲傷,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態度來冷漠地對待這一惡噩,第二天即與女友瑪麗一起尋歡作樂。瑪麗要和他結婚,他覺得無所謂: 既然她要同他結婚,他也就答應結婚,至于是否愛她,他不知道,也覺得無所謂。他對工作、對提升也不感興趣,生活環境刻板、單調、毫無變化。為雷蒙所利用、甚至最后開槍打死了一個阿拉伯人他也覺得無所謂。更為冷漠的是他對即將來臨的死刑也是一副冷漠超然的態度,并且拒絕神父的懺悔。他是個自然的人,但他逐漸意識到了荒謬的意義,他本能地感到這個無意中的謀殺毀掉了自然的合諧和他自身的平衡。從哲學觀點看更為重要的是他看到自己即將悲慘地被處死時逐漸意識到了人生的價值。薩特把此作譽為“荒誕的證明”,并首先把主人公莫爾索與《西西弗斯的神話》 中“荒謬的人”聯系起來,認為莫爾索既不好又不壞、既不道德又道德,他屬于另一個特殊的類別,既作者本人大力宣揚的“荒謬的人”。加繆對這種人的認識和態度是贊賞的,認為他們如西西弗斯一樣,意識到了存在的荒謬性即人類與其生存條件 (人類社會本身) 的對立,這種意識就決定了他們的超越。莫爾索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世紀三四十年代人們對混亂的世界秩序所感到的精神不安和絕望心理,是被摧殘的人的一種變態的扭曲的人性的反映。作者以同情的筆調贊揚了莫爾索蔑視這個包括神和死亡在內的世界的傲然態度,認為這也是一種對荒謬的反抗。小說以第一人稱方式敘述,口吻客觀冷漠,與主人公的精神狀態和心境相一致; 情節平淡無奇,語言也極簡單明晰,有的地方甚至單調枯燥、刻板拘謹,力求與人物及其思想境界密切結合。第一人稱,過去時的對話,短小簡潔的句子給人一種深刻印象,似乎在傾聽主人公把自己的故事和監獄聯在一起進行敘述。他這種直接簡練的、可以與海明威媲美的風格是他長期努力的結果,在其創作中他不斷努力使自己的風格洗練自如。另外文學與哲學的結合也是一個重要的特色,他的作品哲理性很強,此作亦不例外。作者用洗練的筆法描寫生活場景,刻畫出生活的單調無聊,更烘托出人在現實中的孤獨感。與典型的由哲理與思辨拼湊成的存在主義作品不同的是,小說人物形象及情節比較完整,有許多現實主義因素的創作手法。
上一篇:西方文學·《西西弗斯的神話》
下一篇:西方文學·《第五號屠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