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托物寄意》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悲群賢不得甄錄,遂致各自分散,而特托流鶯以見意也。(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六)
【詩例】
流鶯
流鶯漂蕩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解析】
李商隱一生寫了許多“寄托深而措辭婉”(葉燮《原詩》)的詠物詩,像《錦瑟》、《蟬》、《柳》等。這些詩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詩人將自己沉淪羈泊、胸襟難展的滿腔郁懣借助對自然物象的吟詠表現出來,所謂“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會意象之表”(同上)。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暢達,使容易寫得平淡的內容變得新鮮。詩家稱這種手法為“托物寄意”。在李商隱的詠物詩中,《流鶯》是寫得比較成功的一篇。
首聯“流鶯漂蕩復參差,度陌臨風不自持。”流鶯就是不知所往、飛落無依的黃鶯?!捌帍蛥⒉睢毙稳轃o處可棲的黃鶯輾轉流徙的漂泊之態?!岸饶芭R風”指黃鶯在不停地盤旋飛翔中的所經所憩,“不自持”則點出了漂流的黃鶯既漫無目的又無法決定自己的前程。比較一下李商隱早年的一句詩:“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夕陽樓》),我們就會感到首聯兩句雖然表面上是寫流鶯的孑然無依,實際上正融進了詩人羈旅漂泊、轉徙幕府的痛苦體驗。頷聯“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是一句膾炙人口的名句。意思是說,黃鶯用婉轉的歌喉唱著自己的殷殷期盼,只可惜這春日的芳辰卻不是它能如愿的佳期。很顯然,詩人在這里的“本意”、“佳期”不僅僅是有關黃鶯的,它同時也道出了詩人一生的政治理想和對仕途遇合的期盼。但事實是理想成空、遇合如夢,詩人只好用“豈能”、“未必”兩個略帶傷感的轉折連接全句,襯托出自己無可奈何的心情。頸聯“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刻寫黃鶯傾盡全力、義無反顧的啼鳴。在清晨的寒風里,在夜晚的嚴霜中,不論天氣的陰晴,也不管人間的作息,它仿佛執著地要將自己的“本意”告訴世人,也仿佛在癡情地等待著永遠也等不到的 “佳期”。相比之下,“風朝露夜” 的 “陰晴”和“萬戶千門”的“開閉”就顯得那么冷酷無情,而黃鶯的聲聲啼鳴也顯得那么憔悴悲傷。實際上,詩人在這里是進一步以鶯啼曲寫自己的身世之悲——失去親人的痛苦、知音難逢的郁悶、不見容于世俗的孤獨。詩人似乎找不到一點兒人間的溫暖,只得將自己的關懷轉移到黃鶯身上:“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李商隱的一生,嘗盡了飄零無適的滋味,雖然身負“凌云萬丈”之才,卻金劍沉埋,終生寄跡幕府。一句“不忍聽”道出了詩人精神上的極端痛苦,更使我們體會到,詩人的“傷春”之情或許總因自己,但它所反映的卻是那個時代許多知識分子的悲劇。
通觀全篇,詩人通過對流鶯形象的刻畫——難以自持的“飄蕩”、無計留春的 “巧囀”、難覓 “花枝” 的悲啼,托寫出自己 “一生襟抱未曾開”的苦悶和怨嗟。在托物的客體——流鶯與寄意的主體——詩人之間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化境。楊大年曾評義山詩“精索群材,包蘊密致,味酌之而愈出” (胡震亨 《唐音癸鑒》 引),大致是不錯的。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詠物精切》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體貼物情》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