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舞蹈·霹靂舞
按音譯又稱布雷克舞。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興起于美國城市中的一種群眾性舞蹈。它起源于60年代末期,美國黑人歌星詹姆斯·布勞德在電視節目中編排了一套伴歌的動作,因其新穎獨特,很快流行于青年人中。被稱之為“美步”,并從美國東部發展到西部,逐漸成為一種街頭舞蹈。爾后迅速傳播到整個美洲及歐洲的許多國家,進而演變為風靡世界的“霹靂舞”。80年代初,霹靂舞從街頭走向表演藝術舞臺,又被搬上銀幕,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最早在電影《閃電舞蹈》中,放映出紐約市“滾石樂”的舞蹈演員跳的“霹靂舞”,引起了觀眾的轟動,創造了巨額票房收入。此后,美國各地紛紛成立了霹靂舞俱樂部、霹靂舞團和霹靂舞學校。隨后好萊塢又相繼推出三部“霹靂舞”的影片,對霹靂舞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霹靂舞有三種表現形式: 一是模仿機器人和太空人的動作,機械、迅速、詼諧、風趣; 二是隨著快速強烈的音樂節奏,倒置身體以許多部位支地為軸盤旋轉動,如以頭頂地、用脊背貼地高速旋轉,同時還可以在地面上翻滾、騰躍,做出許多高難的技巧動作;三是二人對舞; 動作急劇多變,互相呼應攀比,但不能接觸對方身體。霹靂舞的特點就是節奏鮮明有力,動作潑辣多變,帶有觸電般的爆發力和隨心所欲的可孌性,它較好地適應了現代人發泄內心郁悶孤獨、表達奔放狂熱的激情、進行自我實現以及心理平衡的需要,因而在城市和青年人中最為流行。而且,它作為外來文化之一已悄悄傳入我國,并以一種自娛的形態出現在我國的青少年舞蹈活動中。
上一篇:西方文學·舞蹈·《寶石》
下一篇:西方文學·舞蹈·《綠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