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體;輸洛迦
又稱安努斯塔布體(Anustubh),是古印度的一種詩體。梵文韻文文學中的大部分作品是用這種詩體寫成的。由于格律比較自由,它被廣泛地用于記敘文、史詩、神話以及科學論文的寫作中;由于格式比較簡練,它也被有效地用于警句和格言的創作中。輸洛迦一詞的本意是“榮耀”“名望”或者“贊美”。后來,它才逐漸地開始泛指詩歌。安努斯塔布體一詞用來指頌體的說法可以追溯到幾部以“吠陀”為名的文獻集。這種詩體每行有四音步八音節。它是對“吠陀”中使用的每行三音步八音節的迦亞特里體的進一步完善。
當所有音長音律形式都被嚴格地確定下來時,頌體卻依然保持著自己不固定的音律。頌體的規則是:第六音節總是長音節,第五音節總是短音節,第七音在偶數音步中也總是短音節,使之具有抑揚格節奏。然而,在古典頌體中,只有最后一條是嚴格規定的。但是在古代作品中人們也能看到第七音節為長音節,而又使偶數音步具有揚抑格節奏。
也許,對頌體最基本的要求。是它聽起來必須有真正的“頌體格調”。下面引用的從《神頌》第18中選出的兩行,是用典型的頌體寫成的詩句:
sarvadharman parityajya
mam ekam saranam vraja
放棄你的一切職責,
依賴我的庇護。
上一篇:順吞蒲
下一篇:馬爾加什法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