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詩
系一種自由詩。它與其他自由詩的相同之處在于它也是“開放性的”“不受限制的”詩歌,而不是“封閉性”的詩歌,即不受韻律、詩節格式的束縛。它與其他自由詩的不同之處在于;據說它在創作時得力于詩人呼吸(元氣)的發動,形成一連串內容繁豐的冗長詩句,其中許多句子都是前后相連,不用句號表示間隔的。“投射”這個詞語含有推進的性質。投射詩歌運動的主要理論家查爾斯·奧爾森宣稱:一首詩歌必須“是最強的活力結構,從一切方面來看是一種活力的噴發”。在1950年發表于《紐約詩歌》上的一篇富有影響的論文《投射詩歌》中,他援引羅伯特·克里利的觀點認為,“形式從來不過是內容的延伸”;他又援引愛德華·達爾伯格的觀點,認為“一種感知必須立即地、直接地引起進一步的感知”。
奧爾森認為,詩行的產生是頭腦和心臟協同作用的結果。頭腦通過耳朵創造出音節;語言舞蹈,即心智在詞匯中間的舞蹈,就發生在頭腦里面。心通過呼吸創造出詩行:“我確信詩行產生于呼吸,產生于詩人的呼吸,產生于正在寫作的詩人的呼吸,產生于詩人寫作的那一瞬間。因此他每日的寫作,他的‘作品’,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因為只有他,只有這位寫作的人才能在每一個時刻宣布詩行有音律結尾,宣布他的呼吸應當在什么地方停下來。”
這種對呼吸的強調,形成了所謂“呼吸詩行”。詩人按照呼吸的單元或呼吸的發送,組織起他的詩歌。他在一個詩行的末尾稍作停頓,吸一口氣,然后按照內容的推動而進入下一個詩行。當放聲朗誦自己的作品時,詩人有時故意對這種呼吸的停頓進行夸張,打斷詩歌語言那種自然的、推進的特點。敏感的朗誦只允許有短暫的停頓,用丹尼斯·萊弗托夫的話來說,只使用一個“半逗點”。投射詩有時又叫做“呼吸詩行式詩歌”。
投射詩歌運動的詩人又稱作“黑山派”詩人,因為三位主要的投射詩歌詩人查爾斯·奧爾森、羅伯特·克里利、羅伯特·鄧肯,在20世紀50年代初,都曾執教于北卡羅萊納的黑山學院,并在那里出版過《黑山評論》。他們引起了丹尼斯·萊弗托夫的注意,也受到當時其他一些富有才華的詩人,包括保羅·布萊克本、喬爾·奧本海默以及愛德華·多恩等的注意。黑山派詩人曾為垮掉派詩人中的一位,即艾倫·金斯堡,提供了美學理論基礎。
就20世紀詩歌運動的歷史來說,投射詩歌是對約翰·克羅·蘭塞姆、艾倫·泰特、克林思·布魯克斯等人的新批評理論的反駁。新批評派強調詩歌運用反語、反論和音律的長處,從1935年至1950年的十余年間一直左右著美國的詩歌理論與實踐。但是投射詩歌也不是沒有先例可循。人們可以在美國詩歌的發展中找到一條線索,從主張有機形式的超驗主義理論(即認為詩歌應該和樹木一樣,自然而然地形成),到下列這些詩人的創作實踐:瓦爾特·惠特曼、埃茲拉·龐德、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以及20世紀30年代客觀主義流派(見“客觀主義”)詩人路易斯·茹科夫斯基、喬治·奧彭和查爾斯·雷茲尼科夫。奧爾森關于和“封閉性”相反的“開放”形式的觀念,可能是從法國批評家勒內·內利的批評著作《開放性詩歌與封閉性詩歌》中派生而來的。
投射理論的一些論點,特別是對“呼吸詩行”的強調,是很不可靠的,因為無論作者還是讀者的呼吸都不可能與詩行的結構或長短恒定對應。但是這種理論曾經激勵了整整一代的詩人,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更加接近美國人民的習慣語和講話的節奏的詩作。如果從實用主義觀點出發,根據理論結果而不是理論本身做出判斷,那么可以說投射詩歌運動是一場成功的運動。
上一篇:才智
下一篇: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