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屈原賦注
楚辭注本。十卷。清戴震撰。戴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曾做過小商販,乾隆時期編修《四庫全書》時,被召為纂修官,后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氏學識淵博,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經學家、文字學家。他治學嚴謹,尤長于文字訓詁、典章名物的考據。此書亦著重于對楚辭字句的解釋及名物的考辨,絕少空談義理。如“恐皇輿之敗績”一句,前人多將“績”釋為“功績”,戴震卻有力地證明了“敗績”就是車覆的意思。引證《禮記·檀弓》“馬驚敗績”和《左傳》“敗績厭覆是懼”兩條材料,比汪瑗的論證更進了一步。又釋“天問”:“問,難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測者,設難疑之,而曲學異端往往騖為閎大不經之語,及夫好詭異而善野言,以鑿空為道古,設難詰之,皆遇事稱文,不以類次,聊舒憤懣也。篇內解其近正,闕所不必知,雖舊書雅記,其事概不取也。”態度十分謹嚴。《屈原賦注》后附《楚辭通釋》兩卷,上卷疏證山川地理,下卷通釋鳥獸魚蟲、草木花卉,凡有考證均援據充分,且多有新見。書后另有《楚辭音義》三卷,為戴震同學汪梧鳳所作。汪梧鳳字在湘,安徽歙縣人。在建德周氏刻本《屈原賦注》中,《音義》之后有汪氏自記,稱是書根據戴氏《屈原賦注》而作,體例模擬陸德明的《經典釋文》。現在的通行本刪去汪氏自記,使讀者誤以《音義》也是戴震所作。此書音讀詳明,釋義校勘皆有一定參考價值。《屈原賦注》較好的版本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歙縣汪氏刻本以及《湖北先正遺書》本。通行本有民國間世界書局印行的《楚辭五種》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小謨觴館詩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屈賦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