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屈賦新編
楚辭學專著。今人譚戒甫撰。此編分上下兩集,上集收錄作者認為是屈原作品的二十五篇,稱為“屈作之部”;下集收作者認為是非屈原所作的作品八篇,稱“非屈作之部”。上下集均作有“通論”,對屈原的生平、思想和有關屈賦的各個方面問題作了總的論述。書中對各篇作品也分別作了研究,分概說、考證、釋文三個方面,并于每篇作品附有“今讀”。今讀系經過作品研究后整理出來的屈作與非屈作的本文。譚氏通過自己的考證認為《橘頌》、《招魂》(即《國殤》、《禮魂》)、《抽思》、《哀郢》、《九辯》(譚氏認為它是九篇作品)、《涉江》、《離騷》、《九歌》、(除《國殤》與《禮魂》亦為九篇)、《懷沙》等二十五篇為屈原之作。其馀《天問》、《漁父》、《思美人》、《惜誦》、《惜往日》、《卜居》、《悲回風》、《遠游》等八篇非屈原所作。之所以如此劃分,首先作者認定屈賦為二十五篇,將《九辯》劃歸屈原作,分為九篇;再將《九歌》中《國殤》、《禮魂》劃出,認為此即司馬遷曾經閱讀過的《招魂》,加上《離騷》共二十篇;于是再從《九章》中劃出五篇為屈作,剔去四篇,屬于非屈作,其間界限為屈作各篇的題目皆是其自定,立意包括全篇,絕無例外。而非屈作,題目皆由他人而定,只取篇首二字,如《思美人》、《惜誦》、《惜往日》、《悲回風》其題皆見于原篇首句,因此非屈原作。這與《莊子》外、雜篇情況相同。至于《天問》,譚氏認為此乃屈原使齊與稷下學者答問疑難時共同創作。此書新解甚多,然考證極不嚴密,多懸想之詞。此編寫成于1972年,中華書局于1978年排印出版。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屈原賦注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岑參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