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象煉境《舊境移到目前》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憶釣是過去境界,宛然移到目前。(劉宏煦《唐詩真趣編》)
【詩例】
盆池五首 (其一)
韓愈
老翁真個是童兒,汲水埋盆作小池。
一夜青蛙鳴到曉,恰如方口釣魚時。
【解析】
《盆池》共五首,作于唐憲宗元和十年 (815年)夏。時韓愈47歲,任考功郎中知制誥,居長安。韓愈作官,敢于直諫,歷盡坎坷。《關尹子》:“以盆為池,以石為島,魚環游之,不知其幾千萬里不為窮也。”蓋為所本。詩因物寄意,表現出生活中一種獨得之趣,反映了他為官生活的一個側面。此為第一首。
詩的第一二句,首先強調出自己是個“老翁”,把汲水埋盆作池看作是兒童之舉。47歲,應該說已過壯年,還有此舉,確乎是童心未泯。這兩句詩寫出了一種諧趣。不但如此,在第三、四句中,詩人竟然還天真地想到,終有一天盆池中蝌蚪長大,會在夜里聽到熱鬧的蛙鳴。聽蛙是一種童趣,也是一種風雅之舉,古典詩歌中常有對“蛙鼓”的描寫。本詩巧妙之處,更在于詩人用一個比喻,把“舊境”移到目前,不但使想象的景象變得真實生動,而且使人感到溫馨,富于言外之意。“方口”,是太行山盤谷近旁的一個小地名,詩人曾游過盤谷。在《送李愿歸盤谷序》中說:“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釣于水”就在方口其地。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呵,當時詩人約30多歲,在序中他曾熱情贊揚李愿不與上層腐敗社會同流合污的正直品格,并為盤谷的清幽景色以及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所傾倒。“恰如方口釣魚時”,再現的就是這段生活的回憶。“恰如”二字表明詩人記憶猶新。詩中再現這種舊境,其寓意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此詩所表現的不只是童真、諧趣,而且是寓莊于諧,反映出詩人對過去那段生活的熱切向往,流露出對眼前官場生活的感慨。
“舊境移到目前”,在美學中屬于藝術想象范疇,被稱為情緒記憶。亞里士多德說:“記憶和想象屬于心靈的同一部分。一切可以想象的東西本質上都是記憶的東西。”而詩人的記憶,則是受他創作時的心態及情緒支配的。它是詩人身心感受與心靈體驗最深刻最鮮明的情景,由眼前之景所觸發而進入創作,對形成和豐富詩歌的意境和主題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詩歌創作離不開想象,也離不開記憶。在中國古代詩論中,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等都非常重視藝術想象及構思的作用。本詩把記憶中的“舊境”移到目前所用的手法比喻,正是藝術想象美的寵兒。
重視記憶中的“舊境”來豐富、深化意境和主題思想,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一種藝術表現方法。除本詩外,韓愈還有一首《題臨瀧寺》詩:“不覺離家已五千,仍將衰病入瀧船。潮陽未到吾能說,海氣昏昏水拍天。”這是他因諫佛骨第二次貶官赴潮州途中所作。詩人于貞元中因上書請罷宮市被貶陽山(也在今廣東省境內),深諳嶺南風物,故云。“海氣昏昏水拍天”,這也是“舊境移到目前”,增強了詩的感情色彩。唐詩中這類例子是大量的,特別是一些懷古感時詩,往往移置“舊境”,借古諷今或加強今昔對比。如李白《越中覽古》:“越中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前三句都是想象中的“舊境”,與“只今”一句形成鮮明對比,藝術效果特別強烈。不過,這不是作者關于自身的記憶,而是歷史的記憶罷了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自然妙境》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結處別開意境》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