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互文見義》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邊防邊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沈德潛《說詩晬語》)
【詩例】
出塞二首 (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征戰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解析】
王昌齡《出塞》一詩,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抒寫壯懷,表達了關注邊塞的主題。全篇語言委婉,含而不露,意境高遠,備受讀者贊賞。李攀龍譽之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沈德潛亦有獨到之見,認為此詩之妙,在于運用“互文”。
“互文”這種語言現象,古人又稱“互言”、“互辭”、“參互”、“參互以見義”等。在詩文中,它拆開一個完整的意思,放在前后兩處來表達,以求內涵的擴充和升華,獲得更好的藝術效果。唐人賈公彥為互文下的定義最為可取,他說:“凡言互文者,兩物各舉一邊以省文。”其規律是兩物并列,字數、詞性相當,彼此包涵,互相解釋,互相作用,構成互意,又可使行文更為簡潔凝練。這是古人寫作常用的一種修辭方式,尤其是舊體詩詞,字數、平仄、對仗、押韻都受嚴格限制,因而互文這一修辭方式運用得更為普遍。從創作方面看,互文可以突破字數的限制和束縛,利用平仄、對仗的特點、規律,使前后文相互含蘊,相互補充,相互萌發,造成結構上詞語的交錯,意義上前后的呼應,達到以少取勝的目的。有時為了加強氣勢,使議論暢達,作者也可采用同義互辭的手法,增強藝術感染力;從訓詁方面看,互文是同義詞的運用,以不同的詞表達同一意思,反復排比,錯綜變化,使語言豐富多采,增強表現力。閱讀和欣賞時,用互文解釋詩詞,更為明白易曉。這種前后變換語詞,異詞同義的互文,在語言實踐中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互文以想象為橋梁,勾通事理,形成互意,豐富詩詞的美學風采。如唐代王昌齡《出塞》一詩,“秦時明月漢時關”用的是時空互文。詩人把握了邊塞空間中最富特征的“明月”和“雄關”著筆,因而也最富啟發性,使讀者從天空的明月,想起它籠罩下的浩翰沙漠,從偉岸的雄關,想起它連接著的萬里長城和崇山峻嶺。這樣,高下遠近的景物便自然連在一起,構成一幅蒼茫遼闊、豪邁壯偉的邊疆關塞圖。在行文上,明月和雄關并列,極易引起聯想,又分別冠之以“秦”字和“漢”字,于是“秦時明月”和“漢時關”便互文見義,使邊塞的明月和雄關同屬于秦朝漢代,秦月漢關,亦即秦關漢月,都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這個意思,提起秦朝就會想到漢代,論及秦而觸發思漢之情,兩者時間接近。而空間的接近和時間的接近又總是聯系著的,于空間接近的明月沙漠、雄關山嶺,在感知的時間上是相接近的;而感知時間上接近的秦朝漢代,在空間上也是接近的。詩人可以通過聯想創作和運用互文,讀者也可以通過想象欣賞和理解互文。前者是文字表達,后者是綜合理解。由于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想象又可以充分地自由發揮,因而互文便具有很大的潛在功能,“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產生的社會效果就不局限于明月和雄關兩物,也不僅僅是“秦時明月”和 “漢時關”兩個詞的簡單相加,而是產生了新的飛躍,獲得新的內容,具有新的意義。它概括反映了秦漢時代,在明月籠罩下的沙場和關塞,曾經一次次地展開了抗擊外來侵略、保衛祖國邊疆的壯烈斗爭,涌現過蒙恬、霍去病、李廣等許許多多英雄豪杰,他們的事實可歌可泣,千古永存。于是秦漢這漫長的時間和明月雄關的空間便自然交織融合,構成全詩含蘊博大的內容和雄渾豪邁的意境,它喚起詩人激昂的抗敵衛國的豪情,使他進一步抒發出“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豪情壯志,表示誓要繼承前人意志,固守邊疆,并以龍城飛將激勵自己,建立邊功。
杜甫也是常用互文句法的,如《洛陽》一詩寫玄宗奔蜀云: “清笳去宮闕,翠蓋出關山。”清笳、翠蓋與去宮闕、出關山是同時存在的,同一事而分寫,實際也是互文。 又《狂夫》詩: “風含翠筿娟娟靜,雨裛紅蕖冉冉香。”上句雖然是講風,但“娟娟靜”也含雨意,下句雖然是講雨,但“冉冉香”也含風意。這也是一種互文見意的寫法。卜迦丘說:“因為詩的沖動不管多么深入地激蕩了心靈,但如果缺乏表達思想所必須的某些手段,那么一定很少會完成任何值得贊美的東西的。”這種互文手法也正是完成值得稱贊的詩篇的很難運用的一種藝術技巧。
總之,作為互文,“秦時明月”與“漢時關”形分義合,字面上像兩個相對獨立的詞組,而內涵卻參互見義,它們是對稱和錯綜的統一體。整齊而富于變化,變化寓于整齊之中,這是對稱美與錯綜美的和諧統一。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詩語天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加倍渲染》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