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集》的主要內容,《劉禹錫集》導讀
《劉禹錫集》是唐代劉禹錫的詩文集。劉氏生前曾將自己的著述編為《劉氏集略》等幾種選集,今皆不傳。《新唐書·藝文志》載《劉禹錫集》40卷。后亡佚10卷,北宋時宋敏求搜求佚作,編為《劉賓客外集》。《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均著錄《劉賓客文集》正集30卷,外集10卷。今存抄、刻、校本約30余種,最早的版本為宋紹興八年(1138)廣川董弅所刻本,題作《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 另有日本崇蘭館藏宋刻蜀大字本,題為 《劉夢得文集》,今有1913年董康影印本。此兩本的分卷、次序、文字都有所不同,明、清以來的各種抄本和刻本大都分屬于這兩個系統。現通行版本有《畿輔叢書》本、《四部備要》本、《叢書集成》本 《劉賓客文集》; 《四部叢刊》本 《劉夢得文集》。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據清光緒間朱澄《結一廬剩余叢書》本校點排行,更名《劉禹錫集》。199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 《劉禹錫集》,以紹興本為底,校以20多種本子,并附以詩文補遺,這是目前搜羅最為完備、校勘精細的整理本。
劉禹錫(772-81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其祖為匈奴族,七世祖遷洛,改為漢姓。貞元九年(793)進士,授太子校書,入淮南節度使幕掌書記,歷任渭南縣主簿、監察御史、屯田員外郎等職。因參與王叔文革新被貶為朗州司馬,后奉召回京,賦詩觸怒權貴,再貶為連州刺史。最后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柳宗元、白居易齊名,世稱 “劉柳”、“劉白”。
中華書局版《劉禹錫集》40卷,前30卷實為 《劉賓客文集》正集,后 10卷為外集。卷1賦;卷2至20是文,按碑、論、記、書 、表、狀、啟、集記、雜文9類分編;卷21至38是詩,從21卷至30卷按雜興、五言今體、古調、七言、雜體、樂府、送別、送僧、哀挽悲傷9類分編,從31卷至38卷則不分體;卷39至40收表、述、引、傳、碑、墓志、祭文諸體文。另有詩文補遺,附于40卷后。全書共收文248篇,詩931 首。還有一 些殘句的輯佚。
劉禹錫浮沉宦海,長期遭到政治迫害放逐在外,因而有不少詩篇感時傷事,抒發了心中的怫郁和憤懣,諷刺、鞭撻當朝的權貴。如《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詩君子》七絕:“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以桃花比攀附當權的新貴,“詩語譏忿”,引起 “執政不悅”,再度被貶。大和二年(824),再回到長安,又寫了一首 《再游玄都觀絕句》,“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表現他不怕打擊、頑強不屈的精神。《聚蚊謠》 、《飛鳶操》、《百舌吟》等政治諷刺詩,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將鎮壓永貞革新的政敵比作 “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瞥下云中爭腐鼠”的飛鳶、“笙簧百轉音韻多”的百舌鳥,揭露這些群丑的可憎面目。這類詩歌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具有很強的針砭現實的意義。
劉禹錫還擅長寫詠史詩、懷古詩,通過對歷史興亡的慨嘆,表現對現實的諷喻和沉思。如《西塞山懷古》、《金陵懷古》、《金陵五題》、《蜀先主廟》、《觀八陣圖》等,雄渾沉郁,韻味雋永,成為傳誦不衰的名篇。《金陵五題》包括 《石頭城》、《烏衣巷》、《臺城》、《生公講堂》、《江令宅》等五首絕句。《石頭城》云: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據詩前小序,白居易最稱賞這一首,認為 “后之詩人不復措詞矣”。至于被時人譽為 “得驪之珠” 的《西山塞懷古》,白氏甚至為之擱筆罷唱。
劉禹錫貶謫朗州后,對巴山楚水間的俚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意識地向當地“含思宛轉”的民歌學習,創作出《竹枝詞》、《踏歌詞》等嶄新風格的詩歌,其特點是真率清新、和諧瀏亮,比民歌更為凝煉,富于韻味。像 《竹枝詞》 二首之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竹枝詞》九首之一,“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采用諧聲雙關、起興比喻的手法,表現了農村婦女對情人的含蓄怨慕之情。這些詩歌膾炙人口,直至宋代還在民間傳唱(見胡仔 《苕溪漁隱從話》 后集卷12)。
劉禹錫不僅工詩,而且也兼擅文章,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以《天論》最為有名,批判了“天命論”的思想,闡述了 “天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是閃爍著樸素唯物主義光輝的哲學論文。他的一些雜文如《因論七篇》、《華佗論》、《辯跡論》、《明贄論》等,也都短小精悍,托古諷今,切中時弊。《陋石銘》僅81字,表達作者志行高逸,寓意深遠,成為千古名作。
劉禹錫是中唐著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創作對后世影響較大,歷來受到推崇。明楊慎說:“元和以后,詩人之全集可觀者數家,當以劉禹錫為第一。其詩入選及人所膾炙,不下百首矣。” (《升庵外集》卷76《詩品》)尤其是《竹枝詞》更為人所稱道,清翁方綱認為“造老杜詩史之地位”(《石洲詩話》卷2),后代詩人以之為楷模,學習寫作者不輟。
參考文獻
- 1. 《劉禹錫集》,中華書局,1990。
上一篇:《列子》的主要內容,《列子》導讀
下一篇:《劉隨州集》的主要內容,《劉隨州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