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交交黃鳥,
止于棘。
誰從穆公?
子車奄息。
維此奄息,
百夫之特。
臨其穴,
惴惴其慄。(魯慄作栗。)
彼蒼者天!
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魯兮作也。)
人百其身。
(棘、息、特,之部。穴、慄,脂部。天、人、身,真部。)
交交黃鳥,
止于桑。
誰從穆公?
子車仲行。
維此仲行,
百夫之防。
臨其穴,
惴惴其慄。
彼蒼者天!
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
人百其身。
(桑、行、防,陽部。穴、慄,脂部、天、人、身,真部。)
交交黃鳥,
止于楚。
誰從穆公?
子車鍼虎。
維此鍼虎,
百夫之御。
臨其穴,
惴惴其慄。
彼蒼者天!
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
人百其身。
(楚、虎、御,魚部。穴、慄,脂部;天、人、身,真部。)
[譯文]
小小的黃雀,落在棗樹上,啾啾啾啾,不住地哀鳴。穆公死了,要用活人去殉葬。那殉葬的人是誰呢?就是子車奄息啊。提起這個奄息呀,他本是百里挑一的杰出人才,可是現(xiàn)在要被活埋啦!走近那深深的墳坑,簡直使人恐懼害怕得全身顫抖起來。蒼天啊蒼天!竟這樣殘酷地殺害我善良的人!如果能夠把他贖出來,我情愿死一百次去替換他。
小小的黃雀,落在桑樹上,啾啾啾啾,不住地哀鳴。穆公死了,要用活人去殉葬。那殉葬的人是誰呢?就是子車仲行啊。提起這個仲行啊,他本是一百人也擋不住的能人。可是現(xiàn)在要被活埋啦!走近那深深的墳坑,簡直使人恐懼害怕得全身顫抖起來。蒼天啊蒼天!竟這樣殘酷地殺害我善良的人!如果能夠把他贖出來,我情愿死一百次去替換他。
小小的黃雀,落在荊條上,啾啾啾啾,不住地哀鳴。穆公死了,要用活人去殉葬。那殉葬的人是誰呢?就是子車鍼虎啊。提起這個鍼虎呀,他本是一百人也頂不了的賢才??墒乾F(xiàn)在要被活埋啦!走近那深深的墳坑,簡直使人恐懼害怕全身顫抖起來。蒼天啊蒼天!竟這樣殘酷地殺害我善良的人!如果能夠把他贖出來,我情愿死一百次去替換他。
[評介]
《毛序》說:“《黃鳥》,哀三良也。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边@種說法是可信的。這可以從許多方面得到證明。鄭《箋》說:“三良,三善臣也,謂奄息、仲行、鍼虎也。”《左傳·文公六年》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薄妒酚洝で乇炯o》也有同樣記載:“繆公卒,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睂Υ藦墓胖两袼姓摗对姟氛?,均無異議。
關(guān)于殺人殉葬的問題,它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據(jù)考古發(fā)掘,殷商時期曾大量存在(見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內(nèi)兩封郭寶鈞的信)。但隨著生產(chǎn)和社會的發(fā)展,至春秋初期,在當時中原各國,已少有所見,而且已不被社會輿論所肯定?!蹲髠鳌沸迥?,有一則關(guān)于晉國人殉事情的記載:“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膊t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焙苊黠@,魏顆認為他父親病重時昏亂了,說的話是錯誤的,不予執(zhí)行。這充分表現(xiàn)出當時人殉已被否定。魏武子與秦穆公為同時代人(關(guān)于魏武子殉葬事記于宣公十五年系追記),盡管秦地處西鄙,受戎俗影響較深,但秦晉交好,世通婚姻,應該說,人殉之俗,在當時的秦國,人們心目中一定已經(jīng)是不合于道義了。它只能是奴隸制前一時代野蠻落后陋習殘存的反映?!饵S鳥》一詩,則正是對這一殘存的野蠻落后現(xiàn)象的揭露和控訴。
全詩分三章,章十二句。每章開頭,都以黃鳥起興。黃鳥悲鳴著,“止于棘”、“止于?!?、“止于楚”,棘、楚皆小木,非黃雀所能安處之所;《小雅·黃鳥》有“黃鳥黃鳥,無集于桑”,表明桑樹也不是它適合停留的地方。同時就語音雙關(guān)來說,棘,急也;桑,喪也;楚,痛楚也。所有這一切,一開始就給全詩蒙上了一層哀怨、沉痛、凄厲、悲慘的氣氛。緊接著,詩人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揭示殉葬的事件。點出本詩的中心問題。秦穆公死了,要用活人去殉葬,所用的人是誰呢?是子車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詩人在揭露這一事件時,不滿與沉痛,已經(jīng)蘊藏在這一問一答之中了。第三層,詩人以無限惋惜之情追悼說,這三個人是“百夫之特”,“百夫之防”、“百夫之御”,用百夫這個極大的數(shù)量來對比烘托出他們是難得的英雄、豪杰、賢才,而這樣三位杰出人物,竟無端遭受殺害,被毀于一旦,做了毫無價值的殉葬品。罪惡的制度、罪惡的勢力,毀壞了美和善,這是令人痛心的悲劇。在揭露罪惡摧毀美善的過程中,詩人不言悲、恨、痛,而其悲之切、恨之極、痛之深已深寓其中了。第四層,“臨其穴,惴惴其慄”,這是寫詩人的親身感受,是對血腥殘暴、陰森恐怖的殉葬場面的直接描繪,它使人不寒而栗、毛骨竦然。詩人用血淋淋的事實對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進行了大膽的揭發(fā)和血淚的控訴,表達了詩人極度的悲憤和強烈的憎恨。第五層,“彼蒼者天,殲我良人”,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詩人的感情再也無法控制了,火山終于爆發(fā)了。他質(zhì)問蒼天,要向蒼天討還血債。這是詩人反抗意識的閃光。但是,在那樣沉沉的黑暗中,詩人的個人反抗,大聲疾呼,又有什么用呢?最后,他無可奈何,只能提“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如果可以把三良這些人換回來,自己百死不辭,他寧愿犧牲自己,去挽救那善良的慘遭殺害的三良。他要做盜息壤的鯀,他要做東方的普羅米修斯。詩人的感情是崇高的、偉大的。
此詩語言質(zhì)樸、自然而毫無修飾,所表達的感情則是沉痛、哀婉而強烈的,可以說是寓深沉于質(zhì)實之中,因而讀起來能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選材典型,能抓住最激動人心的事件,提出了當時重大的社會問題,因而具有強烈的揭露性和批判性,因而此詩不愧為《詩經(jīng)》中現(xiàn)實主義的名篇。
上一篇:《鴟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黍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