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歐陽修歸隱潁州后所寫的詠西湖風(fēng)光《采桑子》組詞的第四首。此詞重在表現(xiàn)見樂景而由樂轉(zhuǎn)哀的審美感受,寫西湖暮春美景與惜春之嘆。大致可分春殘、天晚、人散、雨燕四個小片斷。上片首句總寫暮春殘景,雖萬花紛謝,落紅滿眼,仍不失為一種美,因為這是在西湖秀麗的背景上。如美人未經(jīng)梳洗或殘妝垢面,仍無礙天生麗質(zhì)而不失國色。且因詞人是來游湖,并非賞春,所以眼中的春殘芳謝,更別有一番景致。你看那“飛絮濛濛”不就是非此芳節(jié)而無從領(lǐng)略的嗎?還有那欄桿邊依依垂柳,整天價在微風(fēng)中拂動著。“盡日風(fēng)”,寫出了此時湖畔的冷清無人。正由于在一片寥廓之中,盡日為風(fēng)吹拂的垂條才會如此惹人注目。下片“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又著一“盡”字,遂強調(diào)了作者的復(fù)雜矛盾心理。整日風(fēng)吹柳搖,還未令人對空曠的游覽勝境有什么特殊的感觸,但日將盡,清靜既久,追憶起昔時笙歌歡語的熱鬧場景,方才“驀地”悟出當初的喧鬧還真有些讓人留戀。人的心理就是這樣:什么東西在眼前的時候,并不怎么覺得它的可貴;一旦失去了,方才備感其價值。惜憾之情也隨之而生。湖光猶在,然而笙歌不存、景殘人去,仍不免讓人覺得似乎有些缺憾與索寞。這第二個“盡”字,既寫出了春晚人去,又含蓄地回應(yīng)前一個“盡”字,暗示天色漸晚。于是作者的興致也漸漸地消褪。可正這時,細雨紛紛飄灑湖天,作者既無余興,只好“垂下簾櫳”,癡癡地矚目雨中飛翔的雙燕:這對小生靈相親相愛,低語呢喃,真令人艷羨。“微雨燕雙飛”的場景,伴隨著細雨帶來的一陣輕寒,又加重并烘染了詞人“落花人獨立”的心緒。喧極歸寂,樂極轉(zhuǎn)哀,唯有雨中雙燕反襯出賞玩暮春殘景的詞人凝眸湖波煙雨的無奈神情。古人多感春生恨,而歐陽修這首小令卻寫出了春意闌珊中,詞人力圖擺脫春恨模式框范,在春空野靜中賞美尋趣的努力。然而這種努力終歸沒有成功。西湖再好,難慰孤寂。結(jié)句細雨歸燕,引出詞人莫可名狀的惆悵。這首小令常為人稱道,大概就是因為純以景傳情,而無限深意自在其中的緣故吧。
上一篇:(宋)歐陽修《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賀 鑄古搗練子(五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