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黍離離①,那兒黍子蓬勃茂盛,
彼稷之苗②。那兒谷子正發新苗。
行邁靡靡③,廢墟上我步履沉重,
中心搖搖。心神難定,愁怨難消。
知我者,理解我的人,
謂我心憂;會說我是心焦;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謂我何求。會說我把什么尋找。
悠悠蒼天,悠遠的蒼天啊,
此何人哉?這些都是誰的“功勞”?
彼黍離離,那兒黍子蓬勃茂盛,
彼稷之穗。那兒谷子抽穗已早。
行邁靡靡,廢墟上我步履沉重,
中心如醉。沉沉如醉,蹣跚欲倒。
知我者,理解我的人,
謂我心憂;會說我是心焦;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謂我何求。會說我把什么尋找。
悠悠蒼天,悠遠的蒼天啊,
此何人哉?這都是誰的“功勞”?
彼黍離離,那兒黍子蓬勃茂盛,
彼稷之實。那兒谷子已經熟了。
行邁靡靡,廢墟上我步履沉重,
中心如噎④。喉頭如噎,心中難熬。
知我者,理解我的人,
謂我心憂;會說我是心焦;
不知我者,不理解我的人,
謂我何求。會說我把什么尋找。
悠悠蒼天,悠遠的蒼天啊,
此何人哉?這都是誰的“功勞”?
(采用王玉仁譯詩)
[注釋]①黍:小米。離離:繁茂。②稷:高粱。俗稱谷子。“離離”和“苗”兼指兩句。下二章同。③行邁:行走。靡靡:遲緩的樣子。④噎:氣逆不能呼吸。
[賞析]關于此詩的主旨,《詩序》說:“黍離,憫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憫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近人研究此詩,卻提出新見:郭沫若以為系舊家貴族悲傷自己的破產(《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余冠英以為是流浪者訴述他的憂思(《詩經選》);藍菊蓀認為是一位有正義感的愛國志士憂時憂國的怨戰之作(《詩經國風今譯》);程俊英則以為是詩人抒寫了自己在遷都時難舍家園之情(《詩經譯注》)。眾說紛紜,不一而足。我們以為,詩中雖未直接慨嘆西周王朝的覆滅,但由于古代治《詩經》者都沿襲《詩序》的觀點,歷代文人慨嘆歷史盛衰興廢,又多引用此詩成句或化用本詩詩意,約定俗成,“黍離”一詞遂積淀了亡國之痛這一特定的美學內涵。因此,我們不妨尊重人們這一審美經驗,仍然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首憑吊故國的詩作。全詩三章,每章十句,只在每章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調換六個詞語,其余句子三章完全相同,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疊章重復形式。方玉潤說:“三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詩經原始》)它在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是取象簡明,以描摹人物心理神情見長。
詩的主人公是東周王朝的一位大夫,他于東周初年來到西周首都鎬京(即《詩序》所說宗周。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只見往昔巍峨的宮殿,繁華的街市,乃至熙來攘往的人群都已蕩然無存,眼前是一片茫茫田野,長滿了茂盛的黍稷禾苗,不禁悲從中來,憂傷不能自已。作者舍去斷壁殘垣、花樹蟲鳥等等景物,只撮取“彼黍離離”這一典型物象,其宮殿廢圮、滿目荒涼之狀便宛然可見。《史記·宋微子世家》載:“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尚書大傳》記為宋微子所作,文字略有出入:“微子將朝周,過殷之故墟,見麥秀之蔪蔪,黍禾之蠅蠅也,曰:‘此故父母之國,宗廟社稷之亡也。’志動心悲……”《麥秀歌》雖始載于《史記》,而微子之傷殷卻在西周初年,《麥秀歌》的內容,作者不可能不知道。此詩特以“彼黍離離”點染頹敗景象,不僅見出朝代更迭、世事變遷之速,亦大有“殷鑒不遠”(《大雅·蕩》)的意味。無限今昔盛衰之感,包蘊在寥寥數字的景物描寫中,即景寄慨,意在言外。
在人物形象上,作者略去外在形體描寫,把鏡頭對準人物的意態神情,突出人物的心理感受。以中心“搖搖”、“如醉”、“如噎”數語來狀寫。“搖搖”是心旌搖蕩不寧、神思恍惚不能自持之態;“如醉”是因憂思加深而魂神飛逝、如癡如呆之貌;“如噎”則是憂傷到極點,氣逆不能呼吸之狀。詞語的變換,恰切地烘托出憂思傷感不斷加深,最后凄愴憯惻五內俱崩的心理狀態。而“苗”、“穗”、“實”三字的變更,除了分章換韻的需要,也是意在以禾黍逐漸成長的過程,象征層層深化的心理活動,再加上“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反復詠嘆,更是回旋往復,無限哀婉。不必精雕細鏤,貴在寫境傳神。詩人踽踽獨行,煢煢徘徊,步履沉重、悲痛絕望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最后呼號問天,欷歔欲絕,悲愴之情達到最高潮。西周的滅亡是由于周幽王殘暴無道,致使犬戎攻破鎬京,幽王被殺,其情景與商紂王荒淫失政,被周武王消滅何其相似乃耳!詩人就西周之覆滅,責問悠悠蒼天,無須明白作答,自是含蓄無窮。借用杜牧的話來說,正是殷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在意脈上,恰與開篇相呼應,使全詩通體渾成。總而言之,此詩重在虛處傳神,故能做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人意,如在言外。
千百年來,故宮禾黍就作為亡國之思的代名詞不斷出現在詩文辭賦中。文選載曹植《情詩》“游子嘆黍離,處者悲式微”、向秀《思舊賦》“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陸機《辯亡論》所言“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麥秀》無悲殷之思,《黍離》無愍周之感矣”皆為其例。中國詩歌發展到唐宋時期,藝術表現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審美理想發展為追求韻外之致、味外之味。《黍離》一詩以描摹虛神見長的藝術手法,遂在唐宋詩人懷古之作中得到了創造性的繼承與發展。如“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徒勞”(許渾《登洛陽故城》)、“松楸遠近千家冢,禾黍高低六代宮”(許渾《金陵懷古》)、“禾黍何人為守閽,落花臺殿暗銷魂”(宋·謝翱《過杭州故宮二首》)等等,皆以禾黍渲染蕭瑟凄涼景象,寄寓王朝興滅之思,人世滄桑之感,情景交融,蒼莽悲涼。其他如錢起的《過故洛城》、劉禹錫的《烏衣巷》、韋莊的《臺城》、姜夔的《揚州慢》等等,或點染荒郊野花、汴堤煙柳,或撮拾萋萋芳草、青青薺麥,通是殘宮禾黍之意,把深沉的今昔盛衰之感渾融在詩境中,不言興亡,而興亡之意溢于言外,更覺蘊藉清空,更具興象風神了。
上一篇:《黃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