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中國古詩在俄蘇
中俄兩國的接觸交往,一般認為始于十六世紀,而在后來的幾個世紀里日漸得以深入發展。中國詩歌傳播到俄國后,很早就引起了讀者的興趣。迄今所知,第一篇由中文直接譯出的詩歌發表于1793年。是年,文學作品選集《趣味、理智與情感讀本》第十冊(刊于莫斯科)上,載有一段不長的文字,上題“中國詩歌”字樣,下用俄文字母音譯,并附有意譯和簡短說明。譯者未曾署名,只注了個字母“П”,這可能是他姓氏的字頭。
在十九世紀,學術研究有了較大改變。俄國漢學奠基人比丘林居華十馀年,熟諳漢、滿、蒙、藏數種語言,舉凡文學、哲學、地理、歷史均有很深的造詣。他不僅翻譯了多處引《詩》論《詩》的《四書》及朱熹批注,而且翻譯了蒙童讀物《三字經》(1832)。《三字經》通篇葉韻,可視為三言詩。這個世紀下半葉,俄國科學院院士瓦西里耶夫開始嶄露頭角。他學識淵博,興趣廣泛,破天荒地把中國文學當作一個專門學科加以研究。他所撰《中國文學史綱要》(1880)一書,成為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在內)同類著作的開山之作,其中含有相當多的中詩俄譯。他還有單行本《〈詩經〉譯注》(1882)傳世,亦是正確看待這部詩歌總集的第一人。他明確指出,“《詩經》,尤其是《國風》部分,基本上是中國古代民間口頭創作的典籍”,并且特別強調它的全人類價值,認為其中反映出了人民群眾的社會政治觀點和理想。就當時神學色彩尚未消失殆盡的歐美漢學而言,他的這些看法無疑是新人耳目的。
進入二十世紀,特別是在十月革命(1917年)以后,中詩俄譯逐漸增多(其中包括單篇作品、個人專集、以及詩人合集),并且出現了大量的學術研究著作,中國詩歌在俄羅斯傳播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中詩研究已經成為俄國漢學中蔚為壯觀的一個分支。
中詩俄譯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先秦兩漢魏晉詩歌,一是唐宋詩詞。《詩經》和《楚辭》以其固有的藝術特質,得到了高度的贊揚。在費德林看來,《詩經》堪與世界名著《伊利亞特》、《奧德賽》、《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伊戈爾遠征記》等相比。宏觀比較激發了譯介這兩部詩集的興趣。漢樂府、三曹、陶淵明等,也為俄蘇讀者所喜愛,也擁有較多譯本。中國古代詩歌的“黃金時代”——唐代詩歌,構成了另一熱點。早在十月革命以前,阿列克謝耶夫便開始翻譯、研究司空圖,寫下了《中國論詩的長詩》(1916)一書。此后他與門生一起,也注意譯介唐代其他詩人。在二三十年代,俄國讀者就已經初步了解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等人的詩歌。近幾十年,唐詩俄譯的規模有所擴大,涉及更多的詩作。在唐代詩人中,杜甫最受俄國學者的重視,其詩作的譯介研究多而且深。宋代俄譯的重點,在詞而不在詩,但也有學者譯介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詩人。這個世紀比較重要的詩人合譯或專譯為數不少,如郭沫若、費德林(合編)的《中國詩歌集》(1957—1958)、吉托維奇的《中國古典作家抒情詩集》(1962)、艾德林的《中國古典詩歌集》(1975)、瓦赫金的《樂府》(兩種,1959、1962)、切爾卡斯基的《曹植詩集》(1973)、艾德林的《陶淵明詩歌集》(1972)、吉托維奇的《王維詩集》(1959)、《李白抒情詩選》(1956、1957)和《杜甫抒情詩集》(1967)、艾德林的《白居易詩集》(1978)。這些譯者,一般都是相應詩人的研究家。此外,李謝維奇研究樂府、費什曼研究李白、謝列布里亞科夫研究杜甫和陸游、達格丹諾夫研究王維等等,也享譽學界。
譯詩實踐一般與譯詩藝術的探討并轡而行。現代新漢學奠基人B·M·阿列克謝耶夫,很重視中詩俄譯真實性與通俗性。他反對按照簡單的文字對譯法,把原作弄成只有專門家才能看懂的支離破碎、枯燥陌生的文獻材料,而主張既要保持原作藝術上的完整性,又要采取適合俄國讀者欣賞習慣的表達形式,使之僅憑本民族的審美素養,即可品味原作的美學意蘊,獲得足夠的美感享受。1948年4月,他在列寧格勒大學召開的學術討論會上,做了關于中詩俄譯的報告(題為《用俄文翻譯中國古代經書〈詩經〉的前提條件》)。他認為,從歷代的翻譯實踐來看,較好的譯本具有五個優點:一、總體意旨上忠于原文;二、采用俄國古詩的韻律;三、照顧一般的閱讀習慣,不使譯文充斥過于艱深晦澀的異國情調;四、避免一般歐洲人所希望的那種膚淺的民俗學解釋,不把詩歌譯成表達淺薄愛情、性欲的東西,而是保持趣味與情感的高雅;五、不在譯文中摻雜過多的專業化研究,而把這些東西放到注釋和附錄的說明中去,以保證譯文的完整性。這里雖然是指《詩經》俄譯,但可視為中詩俄譯的通則。
中國古典詩歌在俄蘇兩個多世紀的傳播史,賦予俄蘇漢學如下特點:第一是現實主義觀點與考據式研究方法相結合(即俄羅斯現實主義傳統、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與我國清代“樸學”考據之風相結合);第二是與中國學術密切呼應(如我國重視杜甫研究,俄蘇亦重視,郭沫若和費德林等還合作選編中詩);第三是譯介與研究中國詩歌時,注重基礎性與普及性;第四是學術視野宏遠、通達,常常站在世界文學的立場上考慮中詩的文學價值。
上一篇:詩詞研究·中國古典詩論在西方
下一篇:詩詞研究·中國古詩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