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匪風發(fā)兮,
匪車偈兮。(齊、韓偈作揭。)
顧瞻周道,
中心怛兮。
(發(fā)、偈、怛,祭部。)
匪風飄兮,
匪車嘌兮。
顧瞻周道,
中心吊兮。
(飄、嘌、吊,宵部。)
誰能亨魚?
溉之釜鬵。
誰將西歸?(魯誰作孰。)
懷之好音。
(鬵、音,侵部。)
[譯文]
風兒忽忽地刮起來,車子跑得飛一樣。回頭遙望遠方的大路,我心憂愁悲傷。
風兒刮得天昏地暗,車子匆匆忙忙地往前奔。回頭遙望遠方的大路,我心中煩悶苦熬難煎。
誰能烹調(diào)鮮魚?替他洗碗涮鍋。誰要回到西方去?請他捎封平安的家書。
[評介]
《匪風》三章,章四句。關(guān)于這首詩的主題,歷代治詩者的看法不盡相同。《毛序》認為此詩的主旨是:“思周道也。國小政亂,憂及禍難,而思周道焉。”宋人朱熹基本同意《毛序》的看法,他在《詩集傳》中說:“周室衰微,賢人憂嘆而作此詩。”清人姚際恒基本同意上述看法,沒有提出異議。清人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指出:“傷周道不能復(fù)檜也。”他認為假使“周轍不東,檜亦未必受迫于鄭。其或王綱再振,鄭必不敢加兵于檜。而今已矣,悔無及矣!不能不顧瞻周道而自傷也。”所以方氏認為這是“檜君自傷周道之不能興復(fù)其國也。”由此看來,古人對此詩的看法基本一致。今人或?qū)⑵淇闯梢鄯蛘鞣蜻h離家鄉(xiāng),懷念親人之作;或為游子懷鄉(xiāng)而作。
這是一篇思鄉(xiāng)曲,具體地說,是一位被迫離家出征的男子在征途中日夜思念家中的親人而發(fā)出的詠嘆。此詩作于西周末年,即檜國滅亡的前夕。當時檜國的局勢是,諸侯征伐不斷,戰(zhàn)事連年發(fā)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從作者對親人提心吊膽的思念來看,這決不是在太平盛事,因出去游山玩水而懷念親人,一定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自己和親人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才會膽戰(zhàn)心驚地思念親人的安危。從作者頻頻回首,憂慮悲傷的思鄉(xiāng)之舉,看出作者一定是身不由己的被迫離開家鄉(xiāng)親人。從戰(zhàn)爭不斷的社會背景,可以推斷出作者的身份一定是位被迫離家出征的征夫。這位漂泊異鄉(xiāng),隨軍開往東方前線的征夫,望著通往家鄉(xiāng)的大道,但聽耳畔疾風飄拂,車聲轔轔,一種萬箭穿心,卻又無可奈何的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起,想到自己遠離家鄉(xiāng)親人,今去生死未卜,不免心中悲傷,作了這首詩。
此詩前二章用賦體寫成,作者運用迭章的修飾方法,反復(fù)詠嘆自己對家鄉(xiāng)親人的苦苦思念。第二章只換了“飄”、“嘌”、“吊”三個字,卻將作者抒情的環(huán)境氣氛和感情色彩渲染得更加濃烈,形成一種錯綜變化,跌蕩起伏的旋律美。前人評論此詩時,稱贊前二章“起得飄忽”、“起勢超忽”,一點也不過分。經(jīng)過作者這起句突兀,單刀直入的一番渲染,一幅寒風刺骨,風卷泥沙,黃河古道路漫漫,車奔馬馳急向前,不知何時把家還的征夫遠役圖,屹然矗立在讀者的面前,使讀者受到強烈的感染,也為末章的大興思鄉(xiāng)之情作了鋪墊,使詩的末章抒情效果更佳,顯得自然而濃烈,有水到渠成之感。末章作者以興法作結(jié),為了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懷念,作者去找那西歸之人,請他捎封平安的家信,以寬慰那日夜思念自己的親人。作者在此詩中,將迭章詠嘆與比興的手法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將這種無以復(fù)加的思歸之情襯托得淋漓盡致,達到絕妙的藝術(shù)境地,難怪清人姚際恒評論此章寫得“風致極勝。”
“誰能亨魚,溉之釜鬵”一句,人們的理解歷來不盡一致。《傳》曰:“溉,滌也。鬵,釜屬。亨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亨魚則知治民矣。”《箋》曰:“誰能者,言人偶能割亨者。”《疏》云:“人偶者,謂以人意尊偶之也。”又云:“亨魚小伎,誰或不能,而云‘誰能’者,人偶此能割亨者,尊貴之,若言人皆未能,故云‘誰能’也。”馬瑞辰曰:“漢時以相敬相親皆為‘人偶’。”此意是以亨魚暗喻治民,那么誰能夠治民呢?只有人偶者能當此重任,即所尊所敬之人,也就是指明君賢臣。因此時已無人能勝此治民之重任,故作者向蒼蒼宇宙發(fā)出“誰能”的疑問。今人將其解釋成:“誰會燒那新鮮魚?替他把鍋洗干凈。”將其看成是疑問句,這里的“誰”成為無定指代詞。實際上這是一個疑問式的肯定句,意思是:沒有誰能為我烹魚,只有我的妻子能為我烹魚。這就將詩作者對愛妻的深深懷念,十分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來,使人覺得作者的感情是真摯而又熱烈的。同樣,“溉之釜鬵”一句,是作者想象同妻子團聚后,幫助妻子涮鍋做飯的情景。在這里作者也是明指妻子而言,決沒有幫助別人涮鍋的意思。這里的釜是指小鍋,鬵是指大鍋。聞一多先生在《說魚》中說:“以烹魚喻合歡或結(jié)配。”又說:“釜鬵是受魚之器,象征女性,也是隱語。”由此看來,此句指征夫之配偶為不錯也。
上一篇:《匡機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匪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