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道教·黃帝陰符經
傳說中最早的道經。簡稱 《陰符經》,相傳出于黃帝,常與 《道德經》、《南華真經》 并稱。經文很短,只有三百八十余字,說的無非是修煉之術,長生之道,但意蘊卻非常豐富,令人回味無窮,例如說: “天地,萬物之盜; 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也。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這個 “盜” 字是全經的主題詞,揭示了天地、萬物與人三者之間的神秘關系,但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可以意會,難以言傳。此經在唐代以前,未見傳世,是唐代道士李筌偶然在嵩山中發現的。據李筌自稱,他好神仙之道,經常周游名山,尋仙訪道,一天,來到嵩山,在虎口巖石壁中,意外發現了這本 《陰符經》。據說,經文寫在白色的絹上面,封在一個石匣子中,封口有字: “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絹已經腐朽,一碰就變成碎片,李筌趕緊把它抄記了下來。這樣,被北朝道士寇謙之藏在嵩山的 《陰符經》才重見天日。《陰符經》 當然不可能出自黃帝之手,于是有人懷疑是李筌偽作,包括上面這個故事都是李筌瞎編的。但據現代學者推測,作者可能是戰國末期的人,托名黃帝是當時道家的風氣,無非是告訴讀者所記都是自古相傳的人生真諦,不可輕視。無論怎樣,這篇言深旨遠的經文引起了后代道教名士的極大注意,據說,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 “甘河遇仙”,仙人授給他的秘典,就是 《陰符經》。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鮮卑
下一篇:哲學·命題·齊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