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象煉境《心無滯礙境界》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摩詰深于禪,此是心無滯礙境界。(劉宏煦《唐詩真趣編》)
【詩例】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解析】
“心無滯礙”,或曰“意無滯礙”,是禪宗佛學“凈心”理論的通俗表述。它是講心地清凈,自性空寂,不著三界(欲、色、無色),不蔽三障(煩惱、業、苦報),不染六塵,不生六蔽,進入自在解脫、無累無礙、永恒清靜、“寂然無相”的真如境界,即佛國凈土。在這種境界中,泯滅物我、心境的一切差別,而達到心性清凈、空寂的無差別境界,使心與境直接契合、融透,體驗“真如”、佛心之禪悅。《維摩詰經》和禪宗經典《壇經》就概述了通過禪定(靜慮)而心照凝寂、心凈超禪,實現以“凈心”建立 (達到)佛國 “凈土”的佛性頓悟思想。
王維佞佛悟禪,深于禪理。山水景物是“自然”之一體,而“自然”又是佛家“真如”的另一種表述。在他看來,“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寒空法云地,秋色凈居天”(《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無一不見佛性。故提倡“身在百官之中,心超十地之上” (《贊佛文》) 的維摩詰居士的 “捷悟”: “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偶然作》),“已悟寂為樂,此生閑有馀。”(《飯覆釜山僧》)所以,王維山水詩描繪了一種以凈空、寂美為特征的境界,體現著寂樂、安祥的禪悅之趣。在詩歌的意象表現上,采取了禪寂的“語默齊致,觸物無礙”的雙遣思維方式:“默”則靜觀心照,“語”則妙悟直覺,創造一種目擊道存,心與境直接契合的境界,即以禪悅、禪法入詩。《鹿柴》、《鳥鳴澗》、《辛夷塢》等詩則是以禪法創造禪境的代表作品。
《辛夷塢》攝取了空寂無人的山澗與自開自落的芙蓉花兩組意象,體現心境契合,自性空寂的禪悅之趣。“辛夷”,自古便是與蘭、桂并美的芳潔的象征物,屈原在《楚辭》中多次提到它。辛夷木質芳香,其花色紫似蓮而小如盞,亦芳香馥郁,故又稱芙蓉花。辛夷的花苞似筆,生于枝梢末端,花開時,高枝末梢的花最先開放。前二寫花開之景,便抓住“木末芙蓉花”的獨有特征,勾描出辛夷花高揚枝梢,超然青空,在山中綻放紅萼的高潔形象。后二寫花落之境,“澗戶寂無人”,攝取寂靜之山澗,無人之陋戶,映襯那淡泊自處的芙蓉花在山澗里“紛紛開且落”,于是辛夷花便成為既高潔,又淡逸、清寂的形象。這同左思《詠史》詩所寫“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的埋沒、壓抑于澗底的青松形象,頗有相似之處,但在左思詩中勃發出一股憤郁不平之氣概,而在王維詩中卻展現出一幅淡然靜美、空寂寧極的境象。辛夷花春來自開,春去自落,自在無礙,不染塵垢;生澗戶空寂之境,而自馨其芳,處無人識鑒之地,而自適其性。這正是詩人神往空凈、寂樂之禪境的自我心性的象征和寫照。此詩筆法潔凈、自然,毫無著境滯物之感,堪稱境象空明,玲瓏澄澈,似水中之月,鏡中之象。
王維深味禪趣,喜借自然世界的空、凈、無、寂、清、遠之境象,創造心無滯礙,以靜美、寂樂為特征的禪境,開拓了詩歌藝術獨特的境界美。這種境界不僅展現于山水景物,而且滲透于詩人超然自適的隱逸生活。如《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直接寫到詩人興來獨往,勝事自知的空淡自適的心性,看他任興而行,行至水窮無路之處,便坐觀云起飄逸之狀,偶然遇見林叟,便談笑忘機,真是一片心與境無處不諧的寂樂景象。這同辛夷花意象豈不神理相通?這與阮籍的率意獨往,途窮則慟哭而返截然不同,倒與嵇康的“目送飛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體悟玄趣相映成趣。徐增講:“于佛法看來,總是個無我,行所無事。行到,是大死;坐看,是得活;偶然,是任運。此真好道人行履。”(《說唐詩》)俞陛云稱:“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詩境淺說》)所論頗有見地。其他如常建的“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題破山寺后禪院》),也是心無滯礙境界,展現的則是方外禪境,不再贅述。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一起意境闊遠》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自然妙境》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