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通體精妙》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后半尤有神。“隨風”二句雖細潤,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傳神之筆,則非余子所可到。(紀昀 《瀛奎律髓刊誤》)
【詩例】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解析】
唐代不少著名詩人都有詠雨的詩,如孟浩然《東陂遇雨率爾貽謝南池》、李白《對雨》、韓愈《早春呈張水部》、白居易《夜雨》、杜牧《雨中作》,其中雖不乏佳作,但首推其選,被稱為“足空唐人”者,卻是杜甫這首《春夜喜雨》。究其原因,是由于它的藝術成就不止一端,在立意、切題、起句、狀物、構圖、意脈諸多方面都有過人之處,也就是紀昀說的“通體精妙”。也許在某一點上,“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但就其全篇各個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成就,則 “非余子之所可到”。
首先說起句。對一首律詩來說,起句有力或新穎不凡,可以振起全篇,使之滿目生輝、另眼相看,所以宋代的嚴羽尤重發句,他認為“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滄浪詩話》)。這首杜詩一開篇就用擬人之法,把無知無情的春雨人格化,并溶入詩人對此的情感和評價,所謂“好雨知時節”。對句則點出時令和交待稱為“好雨”的原因:“當春乃發生”。這樣,以起句扣住“雨”,對句扣住“春”,從中又明露詩人的喜悅之情,起首一聯就緊扣詩題,既新穎別致又準確明快。
其次是狀物的細膩傳神。頷聯兩句緊扣住“春夜”、“喜雨”這個詩題,典型地體現出春雨的特征。春雨的特征是細密、綿長,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特別在寂靜的又孕育著生機的春夜,更是悄悄地落下,無聲地滋潤著萬物。詩人用一 “潛”字,描摹出春夜細雨悄悄落下之狀,用一“潤”字,點化出萬物在綿綿春雨中的滋潤之態,狀物上顯得細膩傳神。仇兆鰲云:“曰 ‘潛’ 曰 ‘細’,寫得脈脈綿綿,于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 《杜少陵集詳注》) 另外,“知時節”固然是“好雨”,“潛”、“潤”之細雨更是好雨,因為“雨驟風狂,亦足損物”(仇兆鰲語),所以頷聯是首聯的進一步深化,也是進一層交待題目 “春夜喜雨”之喜因。
再次,是構圖的講究和設色的精妙。如果說頷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從聽覺上描寫春雨,那末頸聯“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從視覺上作進一步描繪;如果說前者是詩人附近的局部近景,后者則是幅闊大的遠景、背景:放眼望去,田野的小路上,烏云籠罩著田野,雨意正濃,唯有那一星漁火,閃爍在漆黑寂靜的郊野,暗示著春的生機和人的活動。這樣,遠景與近景、視覺與聽覺、局部與背景搭配在一起,極富層次感,也極為和諧美妙。另外,這兩句在設色上也頗為精妙:大處是濃墨——“野徑云俱黑”;局部卻是重彩——“江船火獨明”。明與暗互相映襯,無“俱黑”不見其“獨明”,無“獨明”又不顯其“俱黑”,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度,給讀者留下了鮮明的視覺印象。明代的詩論家王嗣奭說杜甫最善于“以畫法為詩法”(《杜臆》),清代的施補華也稱贊杜的景物詩善于 “著色” ( 《峴傭說詩》),于此可見一斑。
最后,從結構上看,全篇圍繞一個“喜”字,一脈貫之。“好雨”一聯固然是“喜雨”,中間兩聯,詩人面對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大面積的濃云雨意,又何嘗不在暗抒喜悅之情。最后一聯寫詩人由眼前雨意推想明日清晨:經過一夜春雨的滋潤,定然是花團錦簇、春色滿園,錦官城又添春光十分了吧!詩人對春雨之喜悅,對生活之熱愛,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可以說“無一字不是春雨,無一筆不是春夜喜雨”(查慎行《杜詩集說》),結構上堪稱通體精妙。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蟬蛻而下》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判別深淺》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