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圖
清·王翚、宋駿業、楊晉等作
絹本設色
縱六六.一厘米
橫二五四一厘米
分藏故宮博物院、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康熙玄燁為加強國內多民族的統一,并籠絡南方漢族的上層人士,一生先后六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初八至三月初九,玄燁第二次南巡,康熙三十年詔畫《南巡圖》以示紀念。《南巡圖》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書畫家宋駿業總其事,并聘請其老師王翚(石谷)赴京擔任總體設計,召集東南名畫家多人集體繪畫。馮竇伯《賀石谷六十初度》詩云:“今年懸弧日,一身客京師。畫筆動天子,羈游心匪怡。南巡圖易奏,策杖復何之?”陳祖范《王耕煙先生墓表》中記此事甚詳:“當繪《南巡圖》也,天下高才妙手,咸集都中,和墨濡毫,鋪絹素,相顧縮朒,莫敢下筆。惟覘候王先生發口。先生曳草衣,占上座,瞪目凝神,良久,乃授以意匠曰:于此置都邑,于此位山川。若者望幸,若者法從,若者駐蹕,若者回鑾,數千里形勢,曲折指顧,而稿遂定。眾工遵其布置惟謹,先生略為點綴,神采有加焉。”張庚《國朝畫征錄》卷下“楊晉”條云:“石谷作畫,凡有人物、輿轎、駝馬、牛羊等,皆命晉寫之。”《江南通志》說:“楊晉嘗受筆法于翚,亦與翚同繪《南巡圖》。”可以推斷,《南巡圖》是由楊晉主畫人物的。
此圖共十二卷,故宮博物院藏第一、九、十、十一、十二卷;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第三卷;丹麥某收藏家藏第七卷;其余五卷下落不明。從康熙三十年開始創作,初由王翚執筆畫了草稿,經玄燁過目欽定后方正式落稿,歷時三年而成。所畫人物計兩萬余,表現康熙出巡江南盛況:自京城永定門開始,直至江南紹興大禹廟,畫經金陵回京城為止。故宮博物院所藏五卷中,第九卷“渡錢唐,謁禹陵”;第十卷“鸞旗列隊過金陵”,有句容道中鄉村景致、江寧城里繁華市容;第十一卷為江寧城外和儀征、鎮江一帶的壯麗風光;第十二卷“鑾駕回京師”。畫面雖有康熙帝和一班臣工,實際上反映了當時各地的風土人情,為了“務使不失其真”,在繪制過程中,遣副手至各處寫生,詳細記錄其有關形象與環境,因此作品的真實感較強。宮殿、房屋、橋梁、均采用界畫法,由于苦心經營,總體安排得當,穿插有致,人物、樹木、河流的處理,運用主次、虛實、疏密、呼應、露藏、動靜、參差、縱橫等變化統一法則,使畫面工而不板,繁而不碎。人物雖小,但千姿百態,神情如生,絕無雷同之感。乃是一件非常富有創造性的巨作,也是中國畫史上最大的一次宮廷繪畫創作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圖成,王翚稱旨,康熙賜書“山水清暉”四字,因以為號,由此聲名益著。
康熙南巡圖
上一篇:《重江疊嶂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湖天春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