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天春色圖
清·吳歷作
紙本淺設色
縱一二三.五厘米
橫六二.五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一生布衣的吳歷秉性梗直,青年時期值明王朝覆滅,曾作《無端次韻》七律:“十年萍跡總無端,慟哭西臺淚未干。到處荒涼新第宅,幾人惆悵舊衣冠。江邊春去詩情在,塞處鴻飛雪意寒。今日戰塵猶未息,共誰沉醉老漁竿?”到了中年,清王朝統治鞏固了,吳歷的激昂情緒漸漸平靜,但又逢母死妻亡,感到世情茫茫,不愿走向宮闕,便遁入空門,初信佛教,后入天主教。漁山參加天主教的年月無確切資料,大約在康熙十四年(1675)后,從他那幅著名的《湖天春色圖》中可以找到一點線索。
此畫上有長題:“憶初萍跡滯婁東,傾蓋相看北海同。正是蠶眠花未老,醉聽鶯燕語春風。歸來三徑獨高眠,病渴新泉手自煎。叢菊未開露未傲,多君先寄賣壺錢。幬函有道先生僑居隱于婁水,予久懷相訪而未遂,丙辰春從游遠西魯先生,得登君子之堂,詩酒累日,蓋北海風致不甚過矣,旦起冒雨而歸,今不覺中元之后三日也,而先生殷勤念我,惠寄香茗酒錢于山中,予漫賦七言二絕,并圖趙大年湖天春色以志謝。墨井道人吳歷。”
“幬函”是位天主教徒,“遠西魯先生”是比利時籍西教士魯日滿,可見吳歷這時候已與天主教徒有交往。康熙二十年吳歷五十歲,一度隨同西教士柏應理去澳門進修,決心布道。此圖的題語說明他對天主教的虔誠,而畫中意境閑散沖和,也多少和他當時的心情有關。
湖天春色圖
吳歷學畫,初從王鑒,后隨王時敏,中年時下過苦功,遍臨宋元名作,《墨井畫跋》常提到“拙修堂”觀畫,就是在王時敏家中。他用筆謹嚴樸厚,細密沉著,中鋒多于側鋒,他的“陽面皴”(石塊受光處有皴筆)為同輩畫家所罕用。他喜用重墨、焦墨、積墨,能使墨彩煥發,郁郁蒼蒼。他晚年的畫給人一種雄沉、質樸、厚重、寧靜的感覺。而《湖天春色圖》是他四十四歲時的作品,尚不脫王鑒皴染工致、華潤明秀的格局。有人認為漁山畫參用西法,如葉廷琯《鷗波漁話》說:“道人入彼教久,嘗再至歐羅巴,故晚年作畫,好用洋法。”《清史稿》“列傳”中的《吳歷》也襲用葉說,認為吳歷“晚年棄家從天主教,曾再游歐羅巴。作畫每用西洋法,云氣綿渺凌虛,迥異平時”。實際上吳歷未去歐洲,僅至澳門,雖在若干作品中注意到陰陽明暗和透視原則,但他始終只是“變夷為夏”(“洋為中用”也),《湖天春色圖》可作例證。他采用平遠構圖,近、中、遠三處柳樹植置妥帖,湖畔一徑斜出,傍山沿水,迤邐遠去,人可步入,純以真景實感取勝。畫中綠草如茵,春柳搖曳,禽鳥浴著陽光在湖上來往飛翔,畫的中部一鷺佇立,一鷺后隨,左上角掃出遠山數座,顯得空曠清遠,增添了春光明媚的景趣。斯作皴染細麗,敷色淡雅,構圖注意透視,不落窠臼。為其精心之品。
從《湖天春色圖》中我們大可體悟,吳歷雖篤信天主教,并且做了傳道人,可在中國畫藝術上,他頭腦清醒,堅持筆墨傳統,光、色和透視原理上的吸取,絕沒有改變他山水畫中“推陳出新”的準則,他的山水畫始終具有民族特色、中國氣派。
上一篇:《康熙南巡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靜深秋曉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