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駱賓王
夏日江干,駕言臨眺,于是桂舟始泛,蘭棹初游。鼓吹沸于江山,綺羅蔽于云日。便娟舞袖,向淥水以頻低,飄飏歌聲,得清風而更遠。是以臨波笑臉,艷出浦之輕蓮,映渚蛾眉,麗穿波之半月。靚妝舊飾,此日增奇,弦管相催,茲辰特妙。能使洛川回雪,獨美陳思?巫嶺行云,專稱宋玉?凡諸同好,請各賦詩云爾。
——《駱臨海集》
〔注釋〕 能使洛川回雪,獨美陳思:指曹植《洛神賦》。沈約《答陸厥書》:“以《洛神》比陳思他賦,有似異手之作。”
武后光宅元年(684),駱賓王曾入揚州徐敬業(即李敬業)幕中,當時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著名的《討武曌檄》即系賓王起草。此序當是敬業未起兵時所作。
揚州在隋唐時為經濟富庶,人文隆盛,鼓吹喧闐之地,如同近代的上海。端午競渡,相傳為紀念屈原。《隋書·地理志下》:“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但也有以為起于越王勾踐之哀憐伍子胥,也有以為越人習水報吳,托于嬉戲(見顧祿《清嘉錄》),后來已成為民間游娛的節日,如同上巳的修禊。
本文寫的是揚州競渡,除了開頭四句外,下面都是描寫婦女的風情動作,其中載歌載舞,向水乘風,可見是歌妓,這在唐代原是普通現象。這些歌舞,還在船上舉行,又見其船之大。所以,內容上具有社會風俗史料的意義,藝術上可以作為初唐駢儷小品欣賞。
駱賓王是初唐四杰之一,文風猶沿襲六朝的綺麗習氣,文中“是以臨波笑臉”至“麗穿波之半月”,這是為了描摹這些女子都在水上的緣故,但四句中“波”字兩見,終是一病。
賓王初曾因事系獄,作有《在獄詠蟬》五律,并有序,也用駢體,文境勝于此篇,心境則一哀一樂,迥不相同。
上一篇:《揚州清明·〔明〕張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招陳生賞菊·〔清〕王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