緜蠻黃鳥,羽毛亮密小黃雀,
止于丘阿。停在彎彎山坡上。
道之云遠,路途悠悠太遙遠,
我勞如何。跋涉勞苦累得慌。
飲之食之,給他水喝給飯吃,
教之誨之。循循誘導明道理。
命彼后車,讓那副車稍停留,
謂之載之。叫他坐上別心急。
緜蠻黃鳥,羽毛亮密小黃雀,
止于丘隅。停在山坡角落間。
豈敢憚行,不是擔心路途遙,
畏不能趨。只怕慢走路難趕。
飲之食之,給他水喝給飯吃,
教之誨之。循循誘導明道理。
命彼后車,讓那副車稍停留,
謂之載之。叫他坐上別心急。
緜蠻黃鳥,羽毛亮密小黃雀,
止于丘側。停在山坡那一邊。
豈敢憚行,不是擔心路途遙,
畏不能極。只怕終點到達難。
飲之食之,給他水喝給飯吃,
教之誨之。循循誘導明道理。
命彼后車,讓那副車稍停留,
謂之載之。叫他坐上別心急。
《緜蠻》一詩從起興的手法、復沓詠嘆的形式上看,頗似民間歌謠,故清人龔橙在其《詩本誼》中把它劃入風類。其所次于雅詩之列者,詩教之意也。所以《毛詩序》曰:“《緜蠻》,微臣刺亂也。大臣不用仁心,遺忘微賤,不肯飲食教載之,故作是詩也。”從社會功用言之,不為誤也。然細察詩原文,《詩序》所言與詩本文略有捍格。今人陳子展謂“全詩三章只是一個意思,反覆詠嘆。先自言其勞困之事,鳥猶得其所止,我行之艱,至于畏不能極,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后托為在上者之言,實為幻想,徒自道其愿望。飲之食之,望其周恤也;教之誨之,望其指示也;謂之載之,望其提攜也”(《詩經直解》)。詩旨已明,今細析之。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又分為明顯的兩個部分。前面四句以羽毛細密的小黃雀隨意止息,自由自在地停在“丘阿、丘隅、丘側”反興作為行役者的詩人在長途跋涉,身疲力乏,不能快走的時候,為了不誤行期仍要艱難行進的事實。第二、三兩章兩用“畏”字,表現出主人公心情沉重卻力不從心的尷尬甚至有點狼狽的處境。
每章的后四句為另一部分。行役者在極端困頓的情況下,當然希望能有人周恤他,指示他,提攜他,然而眼前是一片空白,所能見者,唯緜蠻黃鳥而已。以此觀之,《詩序》所言“刺”實在是有文本作支撐的。心存渴望而不得見,就難免產生幻覺或曰希望,這是每章后一部分所由起。陷入困境的行役者耳邊突然響起一個遙遠的聲音:“讓他免于饑渴之苦、奔走之累和精神崩潰吧。給他吃給他喝,給他教誨給他車坐。”這是誰的聲音?這是賢大夫的聲音。本來大夫該體恤下情,有憐憫之心,可身當亂世的微臣是無緣見到這樣的賢大夫了。三章后半部分完全相同,反復詠嘆中更顯不得體恤的行役者無限凄苦之情。
整體上說,這是一首頗具音樂特質的聲樂作品,詩每章的前半部分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節奏舒緩,情緒低沉甚至顯得有點壓抑,準確地傳遞出行役者的愁苦心緒。而每章的后半部分,形式相同,節奏明顯地變得輕快起來,情緒也顯得十分高昂,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氣氛。這后半部分可視作這部聲樂作品的副歌部分,它使作品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如果當年孔夫子弦歌之的《詩經》樂譜今天還能見到的話,這首歌按譜唱起來定然十分美妙。
上一篇:《緜·詩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終南·詩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