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持此經典·眼根功德》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①,皆令清凈。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凈肉眼,見于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于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凈。
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內外彌樓山②,須彌及鐵圍,
并諸余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③,肉眼力如是。”
【注釋】
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雜。 ② 彌樓山:山名,譯曰高山,光山。此山金色光明,所以又叫七金山。 ③ 天眼:為五眼之一。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凈之眼根,能夠對遠近一切諸色,及眾生未來生死之相通達無礙。天眼有兩種,一種是從福報得來,如天人;一種則是從苦修得來。
【譯文】
這時,釋迦牟尼佛對常精進菩薩說:“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這部《法華經》不論是朗讀,還是背誦,不論是講解,還是抄寫,那么,此人將會有到八百種眼功德,一千二百種耳功德,八百種鼻功德,一千二百種舌功德,八百種身功德,一千二百種意功德。以這些功德來莊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使六根清凈無染。這位善男子、善女人,以父母所生的清凈肉眼,就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內外的所有山林與河海。向下可以看到最下層的無間地獄,向上可以看到三界最高一層的有頂天,也能看見其中的一切眾生,對于這些眾生的業行及報應轉生的去處等,也悉見悉知。”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重宣此義,便又以偈頌格式復述道:“如果有人在大眾之中以無所懼之心講說這部《法華經》,你且聽聽我說此人的功德。此人能得八百種殊勝的眼功德,由此莊嚴其眼,所以其眼非常清凈,雖然只是父母所生的肉眼,但已能全部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內外的一切,如彌樓山、須彌山、鐵圍山,還有其他各種山林、大海、江河等,下至無間地獄,上至有頂天,其中的一切眾生都能看見。雖然此人尚未獲得天眼,但卻具備了如此的神力。”
【鑒賞】
六根首先說眼根功德,眼根和其他四根有勝義根和扶塵根之分,眼識發生之所依是眼根,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其體質清凈,是為實之眼根,不可以肉眼見者,這稱為勝義根,而用肉眼可見的眼球,稱為扶塵根,為彼勝義根之所依。扶塵根又叫做浮塵根,是人視覺可以見到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因它是扶持正根之五塵,故稱扶塵根,又因為五根是虛浮不實之法,故名浮塵根。勝義根則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之實體,依靠勝義根才能產生識取外境的作用。經文所謂父母所生肉眼,是拂塵根,但是又說它能照見外境,所以這里的眼根應該是勝義根和拂塵根具足的眼根,二者缺一不可。
因為弘化《法華經》的功德,父母所生的肉眼就可以成就和天眼一樣的神通,阿羅漢們得到天眼通,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一樣清楚,這已經很難得了,但這些法師的肉眼就能夠如此,而且是內外皆見,這就比阿羅漢的天眼通更厲害。后面又說不僅能看到景象,還能明了因果,這已經不是天眼通,而是天眼明,所謂天眼明是阿羅漢所得三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厲害,天眼通凡人圣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三藏法教》云:“謂但見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復見我及眾生死時生時,及身口意所作善惡之行,或生善道、惡道,皆悉能見,是名天眼明”。
上一篇:法華經《第一節·宿世遠由·結緣之因》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一節·摩訶迦葉·蒙佛授記》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