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宿世遠由·結緣之因》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①,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
過于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復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佛智凈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br>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于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于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余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是。”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圣王,與一百大臣及余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贊嘆。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于無量億劫,爾乃得成佛,
諸愿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澹泊,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鄲?,盲瞑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于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br>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于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愿為世間說。
度脫于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樂及修福,宿命②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癄枙r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③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④,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⑤;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愿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哀愍于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舍深禪定樂,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唯愿哀納受?!?br>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轉于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瘯r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唯愿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未曾見此相,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br>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愿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頻伽⑥聲,哀愍眾生者,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希有,久遠乃一現,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少,今佛出于世,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救護于一切,為眾生之父,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哀愍一切,轉于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圣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
過于百千劫,未曾見是相,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br>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愿垂納受?!癄枙r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
諸饑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昔所未曾見,無量智慧者,
如優曇缽華,今日乃值遇。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悲,唯愿垂納受?!?br>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轉于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瘯r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唯愿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br>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br>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br>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愿垂納受?!瘯r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獄,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于一切。
于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暗冥,
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減,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于邪見法,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常墮于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故現于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及余一切眾,喜嘆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唯垂哀納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br>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白佛言:‘唯愿世尊轉于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瘯r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道。
唯愿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br>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⑦——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⑧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br>
佛于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后,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⑨,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凈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愿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癄枙r轉輪圣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br>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于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余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于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于禪定八萬四千劫。”
【注釋】
①地種:凡具有堅性的物質都屬于地,因這種堅性周遍于一切物質,而且能造作一切的物質。 ② 宿命:宿世之生命。佛謂一切眾生于過去世皆有生命,在過去無數次的輪回中,曾經歷的各式各樣的生命形態,或為天或為人,或為餓鬼畜生,輾轉輪回,謂之宿命。 ③ 大德:原為稱佛之名,在律中則為對比丘之尊稱。 ④ 衣裓:衣裓是指法會時盛放散華所用的供養華之器,又稱為華筥、花籠、花筥、華篋、華盛等。 ⑤ 須彌山:亦譯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比高,所以稱“高”。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 ⑥ 迦陵頻伽:梵語,譯為“妙聲鳥”、“美音鳥”,出自雪山,在殼中就能鳴叫。 ⑦ 三轉十二行法輪:即三轉法輪。小乘說四諦之法有示觀證之三轉四諦各有示、勸、證的三種行相,合之便是十二行相,所以又稱十二行法輪。 ⑧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⑨ 沙彌:亦譯息慈,即息惡和行慈的意思。沙彌有三類:七至十三歲,名驅烏沙彌,謂其只能驅逐烏鳥。十四至十九歲,名應法沙彌,謂正合沙彌的地位。二十至七十歲,名字沙彌,謂在此年齡內,本來應居比丘位,但以緣未及,故尚稱沙彌的名字。沙彌與沙彌尼,皆應受持十戒。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說:“在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勝的如來,具足佛的十號之德,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時的國名叫好城,劫名叫大相。諸位比丘:此佛自從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以來,已經有極其久遠的年代了。譬如有人將此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國土,磨成寫字用的墨汁,如此經過東方一千個國土時,灑下一點如微塵大小的墨汁。再過一千個國土,又灑下一點墨汁。按照這樣的方式,灑盡所有的墨汁。如此說來,你們認為這國土多不多呢?即使算術師或算術師的弟子們,他們能算到盡頭得知其數嗎?”諸比丘回答說:“不可能,世尊?!狈鸾又终f:“諸比丘,如果把此人經過的國土,包括灑上墨點的和沒有灑上墨點的,都全部再磨為微粒之塵,一塵算作一劫,那么,此佛自從滅度以來所經過的劫數,要比這個劫數多出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由于我具足如來特有的知見之力,所以,在我看來,如此久遠的劫數前發生的事情也如同今日一樣,清楚明了。”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復述其義,便誦偈道:
“我想起在過去世無量無邊劫的時候,有位福、慧具足的佛,名叫大通智勝。假如有人竭盡全力將此大千世界所有國土全都磨成墨汁,然后過一千個國土,灑一點墨汁。如此,將所有的墨汁全部灑完,一點墨汁即一千個國土。再將這所有的國土包括點上墨汁的和未點上墨汁的,全都磨成微塵,一塵算作一劫。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以來所經過的劫數比此劫數還多。我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融無礙的智慧,悉知大通智勝佛及聲聞、菩薩久遠劫前的滅度如同今日滅度一樣。諸位比丘,你們應當知道,佛的智慧是極盡微妙,絕對純凈,所向無礙的,它可以通達無量數劫?!?br>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說:“大通智勝佛壽命長達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本來,該佛在端坐菩提道場,破除一切魔軍的擾亂之后,即可獲得無上圣智,但他那時卻尚未成就佛道,佛法也未出現于前。如此經過一小劫,以至十小劫,大通智勝佛始終結跏趺坐,身心不動,但佛法依然未能出現于前。這時,忉利天上的天人在菩提樹下為佛鋪設了一由旬高的師子座,佛將于此座上獲得無上圣智。就在大通智勝佛剛坐到此師子座上時,諸位梵天王撒下各色天花,散落于佛座四周一百由旬的地方。一陣陣香風吹去了萎謝的花朵,新的天花又紛紛而下。如此持續不斷達十小劫,以鮮花供養于佛。甚至一直到該佛滅度,他們還是照常地散下天花。與此同時,四大天王等諸天神常擊天鼓,其余諸天神常鳴天樂,他們以此方式供養于佛,長達十小劫,一直到該佛滅度也是如此?!?br>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經過了十個小劫,佛法才出現于前,他才最終證得無上圣智。大通智勝佛未出家修道之時,有十六個兒子。第一個兒子名叫智積。每個兒子各有其種種奇異的珍玩之具。他們聽說父親已證得無上圣智,于是都放棄了自己的珍寶,前往佛呆的地方。這些兒子的母親依依不舍,她們流著淚,一同為兒子們送行。他們的祖父即當時的國王與一百名大臣及億萬人民前呼后擁地來到佛的道場,以便親近大通智勝如來,并供養、恭敬、尊重、贊頌這位如來佛。他們到達佛的住地之后。全都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并繞佛三匝,以示敬禮,然后,看著世尊,用偈語贊頌佛說:
‘世尊啊,您是世間最有威德的圣者,為了救度十方受苦受難的眾生,您不惜于無量億劫之中堅苦修行,終于證果成佛。您從前所發的一切誓愿,如今皆已圓滿實現,這真是太好了!太吉祥了!世尊啊,您真是希有難得,您一坐就是十小劫,而身體和手足仍寂然安住不動。您的心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沒有一點污染的塵垢,您是那么的淡泊寧靜,從未有過一絲散亂。您已得到了永恒的圓覺,安住于清凈純潔的圣法之中。今天,我們看您安安穩穩地成就了佛道,使我們都得到了很大益處,所以我們懷著萬分激動的心情慶祝這一盛事。我們這些蕓蕓眾生,總是處在各種苦惱之中,我們如同盲人一樣在黑暗中苦苦掙扎,沒有指引我們前進的導師。所以,我們既不認識脫離苦難的道路,也不知道如何求得解脫,避免這無邊無盡的生死輪回。在漫漫長夜之中,我們渾渾噩噩地造下了許多罪業,從而不斷增加了轉生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的可能性,不斷地減損著進入天神行列的希望。在惡道之中顛倒沉淪的眾生,被無明業障遮蓋了智慧的雙眼,他們從昏暗走向昏暗,從愚昧走向愚昧,永遠連佛的名字都聽不到。如今,我佛得到了至高無上、安穩清凈的佛道,我們和一切天人大眾如同黑暗中看到了明燈,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我們全都叩首致禮,一心一意地皈依于您這位無上的世尊?!?br>
十六位王子以偈語贊頌完大通智勝佛之后,便勸請佛為他們講經說法,他們異口同聲說道:“世尊啊!請您為我們演說無上妙法,令我們一切眾生都得到安穩。請您憐憫并饒益一切天眾和人民吧!”接著,他們又以偈頌形式說道:
“世尊啊!您是無與倫比的大圣雄,您以百種福德自我莊嚴,相貌殊妙,威儀無缺,您所得到的智慧是至高無上的。愿佛為世間一切眾生說出微妙之法,使我們及其他各種類型的眾生都能速離苦海,早登覺岸?,F在,就請佛分別開示,令我們也得到這種無上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夠證得佛果,其他一切六道眾生也就同樣能夠證得佛果。世尊,您知道眾生內心深處所想念的是什么,您也知道眾生所行之道,您還知道眾生智慧力的大小以及他們的欲望、樂趣、所修之福和前世所行之業。世尊啊!您對眾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現在就請您為我們轉無上之妙法輪吧!”
釋迦牟尼佛對參加法會的諸位比丘繼續說道:“那時,大通智勝佛獲得無上圣智,從而證果成佛,十方之內各有五百萬億佛國世界頓時發生了六種震動。在這些佛國之內,那些日月亮光所不能照到的幽暗之處,都同時現出光明。在這些地方的眾生也都各得相見,所以,他們都這樣驚訝地說:‘這里忽然從什么地方來了這么多眾生?’另外,在這些國土的范圍內,諸天的宮殿乃至梵天的宮殿皆產生了六種震動,光明普照整個世界,亮度勝過了日月之光。這時,東方有五百萬億國土中的梵天宮殿皆得光明照耀,其光勝過通常的光好多倍。所有的梵天王都這樣想:‘今天宮殿中的這種光明過去從未有過,是何因緣能出現如此的瑞相呢?’于是,所有的梵天王便立即相互拜訪,共同議論此事。此時,他們當中有一位梵天王,名叫救一切,他為所有的梵天大眾說出一首偈語:
‘我們宮殿之中的這種光明過去從未有過,這到底是什么因緣,我們應當共同尋求這光明的來源。依我推測,這也許是某一位有大福德的天人出世了,或者是有佛出現于世,因而才有如此的光明,照遍了整個十方世界。’”
釋迦牟尼佛接著說:“那時,東方五百萬億國土中所有的梵天王隨身帶著他們各自的宮殿,又用衣服盛滿了天花,一起到西方去,推究探尋這種光明的來源。他們在遙遠的西方看見大通智勝如來正坐在菩提樹下的師子座上,許多天神、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都非常恭敬地圍繞在佛的周圍,他們還看見十六位王子正在請佛說法。于是,這些梵天王們立即用其頭面禮佛之足,并繞佛百千圈,還以天花散在佛的身上。所散的天花猶如須彌山那么多,同時,他們還以天花來供養佛的菩提樹。菩提樹高十由旬。用天花供養之后,他們又以各自的宮殿奉獻于佛,然后說:‘請佛慈悲哀憫我們,饒益我們。我們所奉獻的宮殿,希望您能夠接受?!@時,所有的梵天王就全都跪在佛的面前,懷著同樣的心情異口同聲地誦偈說:
‘世尊啊!您是世上最希有的圣者,要想遇見您那可真是太難了。您具足了無量的功德,能夠救護一切眾生。您是諸天和人類的偉大導師,能哀愍世間的所有眾生,使他們都能蒙受益處。我等梵天王從五百萬億國土而來,我們都舍棄了參禪入定的樂趣,就是為了來供養您。由于我們先世修下了福業,從而獲得如此莊嚴的宮殿。今天,我們就將這心愛的宮殿奉獻給您,唯愿您能哀憫我們的一片苦心,接受我們的這種供養!’
諸梵天王誦完偈后,又各自說道:‘唯愿世尊能為我們講經說法,以度脫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為他們開示一條通向涅槃的大道!’接著,所有的梵天王又一心而同聲地誦偈道:
‘世尊啊!您是福、慧雙足的無上圣尊,唯愿您能為我等眾生演說佛道妙法,希望能以世尊大慈大悲的力量,來救度一切受苦難纏縛的眾生,使他們早脫苦海,超登彼岸!’
這時,大通智勝如來便默許了他們的請求。”
釋迦牟尼佛又說:“另外,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中的所有梵天王,都發現各自的宮殿光明照耀,從未有過,他們個個歡欣鼓舞,嘆為希有。于是,諸梵天王便立即相互拜訪,共議此事。這時,他們之中有一大梵天王,名叫大悲,為諸梵眾說出一首偈語:
‘這件事到底是什么原因?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的瑞相呢?我們宮殿過去可從來沒有這樣燦爛奪目的光明,莫非是有大福德的天人降生了?抑或是佛出現于世間?我們從沒有見過這樣美妙的境界,所以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推測它的來源吧!經過千萬億個國土,尋找這光明的源頭,那里肯定是有佛出世,他將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br>
這時,五百萬億梵天王各自隨身帶著他們的宮殿,并各以其天衣盛著五光十色的天花,一同向西北方向去索尋這種瑞相的起源。在遙遠的西北方有一個佛國,諸梵天王在此看見大通智勝如來正坐在道場內一菩提樹下的師子座上,諸天神、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都非常恭敬地圍繞在佛的周圍。諸天王還看見十六位王子正在請佛說法。這時,所有的梵天王都上前以其頭面禮佛之足,并繞佛百千匝,以示崇敬,然后還用天花散在佛的身上。所散的天花如須彌山一樣眾多。他們還將天花拿來供養佛的菩提樹。以花供養之后,梵天王們又各以其宮殿奉獻給大通智勝佛,并說:‘唯愿佛慈悲哀憫我們,饒益我們?,F在我們就把我們最心愛的宮殿奉獻您,希望您能夠接受?!又?,諸梵天王便在佛面前一心而同聲地以偈頌贊道:
‘世尊啊!您是圣中之主,天中之王。您說法的聲音就好像鳥在鳴叫,非常悅耳動聽。您是哀憫眾生的大慈悲者,我們五百萬億梵天王現在向您敬禮。世尊啊!您是多么的難遭難遇啊!因為佛都是經歷極其久遠的劫數之后才出現于世的。從古到今已有一百八十劫沒有佛出世了。由于沒有佛的教化指迷,越來越多的眾生墮落于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中,而往生善道成為天神者卻一天比一天減少。如今,這個悲慘的世界終于迎來了佛的誕生,您將撥開迷途眾生的雙眼,給這昏暗的世界帶來希望的曙光。所以,世間所有的眾生都會歸依于您,都會跟您修行。您將救度保護世間的每一位眾生,所以,您就是我們所有眾生的慈父,只有您才能哀愍我們的痛苦,只有您才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幸福。我們這些天神皆因在前世曾作過功德和善事,所以今世才這么幸運能遇見佛,這是很值得慶賀的。’”
“梵天王們誦偈贊佛之后,又都這樣說道:‘唯愿世尊哀憫一切眾生,為我們轉妙法輪,說無上的佛法,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時,所有的梵天王又一心而同聲地誦偈道:
‘大圣啊!請您轉動那微妙的法輪,為我們顯示宇宙萬法之實相,使我們這些苦惱難熬的眾生離苦得樂,獲得最大的幸福。眾生如果聽了您的說法,就會得道升天,這樣一來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中的眾生將會日益減少,而修持忍辱和十善的人則會不斷增多,那時的世界將是多么的美好啊!’
這時,大通智勝如來便默許了這些梵天王們的請求?!?br>
釋迦牟尼佛說:“另外,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中所有的大梵天王都看到各自的宮殿為一種從未有過的光明所照耀,他們歡喜跳躍,甚感美妙。于是,他們相互走訪,共議此事,大家都不明白自己的宮殿怎么忽然會有這般光明。這時,他們中間有一位名叫妙法的大梵天王,為諸梵天王說了一首偈語:
‘我們諸位梵天王的宮殿,今日能有如此威曜的光明,這絕非無緣無故,所以,我們應當好好地探求一下這種瑞相的來源。千百年來,我們從未見過這種瑞相,這不是因為有某位大德天人降生,就是因為有佛出現于世?!?br>
“這時,五百萬億梵天王帶著他們各自的宮殿,并用其衣服盛著天花,一同來到北方尋找這光明瑞相的起源。他們看見大通智勝如來坐在道場內一菩提樹下的師子座上,天神、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非常恭敬地圍繞在佛的周圍。他們還看見十六位王子正在請求佛為眾生轉法輪,演法旨。于是,所有梵天王皆來到佛的面前,以其頭面禮佛之足,并繞佛千百匝,還把天花散在佛的身上。所散的天花多如須彌山。他們還用天花供養佛的菩提樹。以花供養之后,梵天王們各將其宮殿奉獻給佛,并說:‘唯愿佛大慈大悲,哀憫我們的一片苦心,并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好處。所獻的宮殿,請您惠納。’接著,梵天王們跪倒在佛前,一心而同聲地頌偈道:
‘世尊啊!見到您可真是太不容易了。您是破除一切煩惱的大圣人,一百三十劫過去了。今天才得見到,所有饑渴中掙扎的眾生如今終于能夠在您的法雨之中得到充分的沐浴。過去我們從未見過像您這樣具有無量智慧的圣者,您就像名貴珍稀的優曇缽花一樣,今天總算讓我們碰上了。我們的宮殿蒙您的瑞光照耀,從而變得如此莊嚴華麗,現在,就請您大發慈悲憐憫之心,接受我們所奉獻的宮殿吧!’”
“梵天王們誦完偈語之后,又異口同聲地說:‘唯愿世尊講說佛法,使所有世間的天眾、魔眾、梵眾、沙門、婆羅門等都能度脫苦海,獲得安穩。’這時,所有的梵天王們又一心而同聲地誦偈贊佛道:
‘唯愿天神人類所尊敬的如來佛為我們轉無上的妙法輪,擊大法鼓、吹大法螺,雨大法雨,從而度脫無量眾生。我們諸天神都皈依于您,就請您唱出深遠的法音吧!’”
此時,大通智勝如來便默許了這批大梵天王的請求。
釋迦牟尼佛對法會中的比丘們繼續講道:“那時,西南方以至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下方也都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上方也是如此。那里也有五百萬億國土,其中的大梵天王都親眼看見他們所居住的宮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威曜光明,他們歡喜跳躍,心中感到極其稀奇難得。于是,他們奔走相告,共議此事,都在發出疑問:我們的宮殿為什么會出現這般光明?當時,他們中間有一位名叫尸棄的大梵天王,為諸梵眾說了一首偈語:
‘今天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們的宮殿會出現這種前所未有、莊嚴輝煌、具有無比威德的光明?這種微妙的景象,過去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不是因為有大福德的天人降生,就是因為有佛出于世間。’”
“這時,上方五百萬億梵天王各自以其衣物盛滿五光十色的天花,坐在他們的宮殿之中,向下方而來,一起追尋找這瑞相的來源。他們看見大通智勝如來坐在道場之中一菩提樹下的師子座上,諸天神、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都非常恭敬地圍繞在佛的周圍。他們還看見十六位王子正在請求佛講說佛法。于是,這些從上方諸世界來的梵天王們立即上前,以其頭面禮佛之足,并繞佛千百匝,然后,他們又拿出天花,散在佛的身上。所散的天花如須彌山一樣眾多。他們還以天花供養佛的菩提樹。以花供養之后,梵天王們又各以其宮殿奉獻給佛,說道:‘唯愿世尊哀憫并饒益我們,希望您能接受我們所獻的宮殿?!又?,梵天王們便跪倒于佛前,一心而同聲地誦偈贊佛道:
‘善哉!善哉!我們能夠遇見諸佛,可真是太幸運了!佛是救世的圣尊,難令一切眾生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牢獄。佛具足一切微妙的智慧,是所有天神和人類的導師。您大慈大悲,哀憫一切有情眾生,能為他們揭開甘露的法門。過去無量劫均已白白空過,始終無有一佛現世。在您未出現之前的漫漫歲月中,十方界內一片灰暗,眾生在黑夜之中苦苦掙扎,不斷地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之中。淪落于多怒好斗、為非作歹的阿修羅道中的眾生就更多了。與此同時,善道中的天神們日益減少,他們也在一個個地轉生于惡道之中。在這無佛無法、罪惡充斥的黑暗世界中,眾生根本沒有聽過佛說法,所以他們也長期不行善事,軀體之力與智慧之力與日俱減。由于不斷作惡造業,眾生失去了本有的一切快樂,也不再去追求快樂,他們完全沉溺于邪見謬法之中,不知道善良的威儀和準則??傊?,由于得不到佛的教化,他們生生死死都輪回于三惡道中,飽受無盡的痛苦。如來佛是世間一切眾生的明眼善知識,歷經極其遙遠的時代才會出現于世,而其出于世,也是因為他有慈悲之心,哀憫眾生的緣故。他雖然現身于世,但卻超出塵俗,成就了無上圣智。我等梵天大眾感到十分欣喜和慶幸,其他一切眾生也從未有今天這樣歡快激動。承蒙您的光明照耀,我們的宮殿變得如此莊嚴?,F在,我們就把它奉獻給世尊,唯愿您大發慈悲接受我們的這種供養。我們愿將這種供養佛的功德,普遍回向于一切眾生,愿我們與一切眾生共成佛道!’”
“這批來自上方諸國土的五百萬億梵天王以偈贊佛之后,又對佛說:‘現在唯愿世尊能為我們轉法輪,說佛道,使我們得到安穩,得到解脫?!又?,梵天王們又誦偈說:
‘世尊啊!轉起您那微妙的法輪吧!擊起您那甘露的法鼓吧!您將度脫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您將為我們開示一條通往妙樂涅槃的道路!唯愿您能夠接受我們的請求,哀憫我們這些迷途的眾生,以您那宏亮微妙的聲音,去敷演那無量劫來積集的圣潔佛法!’”
釋迦牟尼佛接著說:“那時,大通智勝如來接受來自十方的所有大梵天王和十六位王子的請求,立即為他們從不同角度分別三次講述苦、集、滅、道四諦的義理,共講十二次,故稱三轉十二法輪。無論是沙門、婆羅門,還是天眾、魔眾、大梵天王,甚至世間其他一切眾生,都不能轉這種微妙的法輪。佛對他們講三界諸苦、苦的原因、滅苦之后的境界以及滅苦的途徑。佛還為他們詳細講解十二因緣之法:無明緣行,即不懂佛法的愚癡無知(無明)引起種種世俗的意志活動(行)。行緣識,即由意志活動作牽引力,使托胎時的心識即精神活動(識)向與意志活動相應的處所投生。識緣名色,即由精神活動引起母胎內部心(名)、身(色)的發育。名色緣六入,即胎兒由身心混沌狀態發育出不同的認識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合稱六入。六入緣觸,即胎兒出生后,六種認識器官與外界事物接觸而產生觸覺。觸緣受,即由于年齡增長,心識漸次發達,認識器官與外界相接觸時,產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受緣愛,即對于外界由感愛進而產生了貪愛。愛緣取,即隨著貪愛的轉盛,導致對外界可享受的一切執著不放(取)。取緣有,即由于執著而產生種種思想行為(有),這些思想行為是能產生當來果報的善惡之業,故名其為有。有緣生,即所造的業必然產生果報,從而導致來世的再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即有生必有衰老和死亡,必有憂悲和苦惱。如果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br>
大通智勝佛為天神和人類講此法時,有六百萬億那由他的人均聞法開悟,舍棄一切惡法,從而解脫了內心深處貪、瞋、癡等煩惱的束縛,證得了甚深微妙的禪定和三種明達、六種神通,還具足八種解脫。第二、第三、第四次說法時,又有億萬恒河沙那由他眾生聞法開悟,他們也舍棄了一切惡法,解脫了內心各種煩惱的束縛。從此以后,從佛聞法而開悟的聲聞大眾無量無邊,不計其數。
“那時,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之身份出家為小和尚。他們的信、精進、念、定慧等五種善根非常通利,智慧十分明了。他們在過去世中曾經供養過千萬個佛,并在諸佛所,凈修梵行,一心追求佛的無上圣智。他們一塊兒對大通智勝佛說:‘世尊,這些無量千萬億的大德均已成就了聲聞果位。您現在也應當為我們講說至高無上的佛智。我們聽聞之后,都將共同修學。世尊,我們志愿得到佛的正知正見,這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強烈愿望,您是知道的?!@時,轉輪圣王所領導的大眾中有八萬億人,他們見十六位王子出家修行,也都要求出家。國王便答應了。這時大通智勝佛受小和尚們的請求,過二萬劫之后,才于四眾弟子中講說這部大乘經,名叫《妙法蓮華經》,它是教化大乘菩薩的法門,受到佛的護持和關懷。佛講完此經后,十六位小和尚為求證至高無上的佛智而一心受持,諷誦不息,全面領會貫通?!?br>
釋迦牟尼佛接著說:“大通智勝佛講說《妙法蓮華經》時,十六位發菩薩心的小和尚都完全相信,受持不疑。聲聞大眾中也有許多人恍然大悟,一心信解。其余千萬億種類的眾生均心生疑惑。大通智勝佛在長達八千劫的時間里,一直講說此經,始終未曾中斷。說完此經后,大通智勝佛便進入靜室,參禪入定八萬四千劫。”
【鑒賞】
為中根弟子授記后,釋迦牟尼先以許諾為下根授記的方式安撫和鼓勵弟子,隨即開始說明弟子們和釋迦牟尼無始劫前就已經在大乘佛法尤其《法華經》上接了甚深法緣。
本節是講述“結緣之由”,釋迦牟尼佛和弟子結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釋迦牟尼清楚地把來龍去脈都說得很明白。這一節是說結緣的來由和事情的開端,有兩部分:第一“先明知見久遠”,釋迦牟尼事先表明事情發生的時間是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并用地種為墨,千國一點的例子來形象化地說明。第二“正明宿世因緣”,顯然這是重點,釋迦牟尼正式開始說事情的始末,這部分也應該分解為兩部分,分別是“明大通智勝成道”和“明十方梵王請法”。
在事先表明發生時間即“先明知見久遠”中佛陀還是用長文和重頌兩種形式,時間之久遠令人驚嘆,這里其實也是贊嘆了佛的智慧,而且佛陀明確表示他見那么久遠的事情就好像看今天的事情一樣清楚,表示佛說的過去久遠的事真實不虛,以此來增加弟子們的信心。主要篇幅是敘述“明結緣之由”,佛陀的本意是說明弟子們和他久遠劫前結緣的事情,佛陀為了使事件的發展脈絡更清楚,說明了他們結緣的前因,這里也通過敘述古佛成道、請法、講法等事情來證明佛陀前面所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世的權實二智是一樣的,并非釋迦牟尼特立獨行才開三顯一、為實施權的。“明大通智勝成道”有五件事情,第一佛壽久遠,說明大通智勝如來的壽量;第二成道前事,在這里我們看到佛與佛之間示現的成道是有差異的,比如說時間,釋迦牟尼佛當年出家后六年苦行,之后坐在菩提樹下七天七夜(或說四十九天)才成道,而彌勒佛據說在出家的當天就證得無上道,但是大通智勝如來他成道前所經歷的時間也是非常久遠,每個佛在跡門的示現可見是根據教化眾生的根機而變化的,是佛的權智,而諸佛的實智則是真實不變的;第三正明成道、第四眷屬供養、第五請轉法輪,是講大通智勝如來的成佛以及十六王子、王子母、王子祖父、大臣、人民等眷屬供養、贊嘆佛陀并請轉法輪?!懊魇借笸跽埛ā边€是正式結緣之前的事情,篇幅較長但內容大多重復,東方、東南方、南方乃至下方、上方等十方的梵王請法都是相同的四個步驟。首先是“睹瑞相問”,十方梵王看到大通智勝如來成道時所發出的光明,見所未見,所以歡喜驚嘆,所以互相詢問;其次“尋光見佛”,大家猜到是有佛成道,所以從不同方向聚集到成佛道場拜謁佛陀;接著“廣陳供養”,梵王們憑借他們的福報和智慧用身語意三業及鮮花、宮殿供養佛陀;最后“請轉法輪”,十方梵王尋光見佛、廣陳供養的目的就是祈請佛陀來宣示真理,請轉法輪是佛教非常重視的一項重大任務,普賢十大愿列其為一,即是重要的修行法門,也是具足大福報的功德,更重要的是希求佛果的菩提心和慈悲眾生的大悲心的流露,諸天請轉法輪在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也發生過。最后大通智勝如來同意說法,以上可以說是結緣之由的“遠由”,佛陀循序漸進地又開始敘說結緣之由的“近由”。
佛陀接收請法后開始說法,釋迦牟尼在這里又一次用古佛的事例證明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開三顯一的真理,和先由一開三最后會三歸一的方式。大通智勝如來先講小乘佛法,從四諦法到因緣法,而且有無量的眾生成就,古德稱此為“轉半字教”。而后十六王子和轉輪圣王的臣子出家修道,并發菩提心,祈請佛陀宣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因此佛陀才開始宣講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
這是釋迦牟尼佛主要針對下根弟子宣說一佛乘法,相應他們的根機,所以不再用純粹的法說,也不用譬喻,只是說真實的故事,這樣應該說對下根弟子們理解為實施權的真理和產生對大乘的信心及其生起回小向大的決心是非常有幫助的。
上一篇:法華經《第一節·寶塔出現·佛答樂說》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一節·持此經典·眼根功德》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