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重疊寫愁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下闋五句重疊寫愁,如剝繭抽絲,詞心與愁心皆相引而彌長,一線盤旋,為小令中別成一格。(俞陛云 《唐五代兩家詞選釋》)
【詞例】
醉 落 魄
張 炎
柳侵闌角。畫簾風軟紅香落。引人蝴蝶翻輕薄。已自關情,和夢近來惡。
眉梢輕把閑愁著。如今愁重眉梢弱。雙眉不畫愁消卻。不道愁痕,來傍眼邊覺。
【解析】或許是“歡愉之辭難工,窮苦之言易好”的緣故,善于寫愁的詞人可謂多矣!李煜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 李清照有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賀鑄有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等佳句流傳。而南宋詞人張炎卻獨辟蹊徑,別開生面地重疊寫愁,在一闋之中竟下四個愁字,其筆妙矣! 其旨深矣!
雖然詩詞創作極忌重言復辭,如果詩詞中多復辭重言,就難免紛沓凝滯而不暢不順,《文心雕龍 ·煉字》 就說過“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但是,事物總是辯證的,重言復辭運用得當,也有助情感的抒發。比如這首 《醉落魄》,“愁”的字眼重復出現在長短句中,交錯糾纏,但讀起來并不拗口。倒是隱隱地感覺到有一股氣脈流蕩在胸中,音聲迂徐,一唱三嘆。這就是重疊寫法造成的美感效應。
所謂 “重疊”,陳望道先生在 《修辭學發凡》 中談過,“復疊是把同一的字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辭格,共有兩種: 一是隔離的,或緊相連接而意義不相等,名叫復辭; 一是緊相連接而意義也相等的,名叫疊字?!彼裕丿B寫愁,就是指詞人反復使用若干個“愁”字來刻劃自己心中的愁緒,它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字眼的疊加,在內容上同時也呈現了單一意象因形式作用而衍為復式意象的變化。例如 《醉落魄》 里,“眉梢輕把閑愁著”的第一個 “愁”字,先把一位多愁善感的抒情主人公淡淡的愁緒,輕輕地點化出來。由于愁漸漸加重,那原已蹙起的眉就攢結得更緊了。緊鎖雙眉之后,眉梢卻淡起來了。畫不畫眉?不畫是不是可以減消一點眉上的愁?說到最后一個 “愁”字時,已不想再說愁痕在何處了,因為只覺得眼邊盡是布滿的愁,——愁終于滲入心中,彌漫開去。隨著反反復復地借助 “愁”字,那種愁苦難禁,愁苦難以甚至無法排遣的主觀心緒投射出來; 回環往復,一詠三嘆之中,愁心立體化了,有了可感性,便于我們接受、理解和共鳴。本來較為抽象、直露的 “愁”,通過重疊的寫法而表現得極其具象、極其強烈。這就證明了重疊寫愁還會產生另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 突出主旨,加重愁情。
從深層的角度說,張炎(或者其他的詞人)采用重疊寫愁,回環往復的手法,使“愁”緒含蓄婉曲,并不純是修辭技巧的問題,而是同詞人創作心理和情感活動相吻合的。象張炎,這樣一位從王孫公子墜落成落拓的文丐,又逢南宋國祚滅亡的痛苦現實,所以他是帶著 “傷痕”色彩來言愁的,正是處在不得不吐露心緒,而傾吐又有何用的,“共吟心共苦,此意難表”的矛盾心態下,他寫下這樣用愁交織的詞篇。內容和形式在這里得到了有機的統一,詞人只有找到了適合表現自己情感的藝術語言模式才能創作出優美感人的詞章。因此,我們還可以說,重疊反復描寫情感,反映出詞人創作時的 “潛氣內轉”的創作心理狀態。詞人將感情氣勢潛伏在心間,蟠結在胸口,使其在體內流蕩往復,并不是一瀉千里奔迸而出,而是采取螺旋曲線式的宣泄渠道,從而形成吐言為詞,不直不露,亦顯亦隱的風格。這樣的情感狀態而相對應的語言模式,自然而然就成了含蓄委婉情感外化的重要表現手段,尤其是抒寫深刻的情懷、纏綿的情思,執著的追求和低徊的傾訴的最適合的載體。正是 “言為心聲”,如此重疊的寫法,與那種無意義的重復、啰嗦涇渭分明,也決不是刻意追求所能達到的。辭主乎情,辭主乎達。所以才有張炎 “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高陽臺》); 才有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等等名句佳構的異曲同工之妙。
與其把重疊寫愁比作 “剝繭抽絲”,倒不如說,是用一杯又一杯酒去澆心中的塊壘。試問: 若非用重疊復言,又如何將 “愁”銷解得了?
上一篇:用事類·事顯而切當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聲韻類·連篇四換韻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