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摩訶迦葉·蒙佛授記》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于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凈。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凈。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①,雖有魔②及魔民,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于未來世,
過無數劫,當得作佛。而于來世,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智慧,凈修梵行③。
供養最上,二足尊已,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于最后身,得成為佛。其土清凈,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無有丘坑。諸菩薩眾,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無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不能數知。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注釋】
①魔事:惡魔之所作,障礙修行,使修行人偏離正道之思想行為。魔以破人善法為事,又天魔正以順生死,貪五欲,退菩提為事,故名魔事。 ② 魔: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 ③ 梵行:清凈的行為,即斷絕淫欲的行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譯文】
世尊說完如上偈語后,對參加法會的所有大眾宣告說:“我的這位弟子摩訶迦葉將在未來世朝見三百萬億個佛,個個都悉心供養、恭敬、尊重、贊頌,并廣泛宣傳這些佛的無量大法,終于在其最后一次輪回之身時證果成佛,名叫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種名號具足。那時的國名叫光德,所處的劫名叫大莊嚴。光明佛的壽命十二小劫,佛的正法流傳于世二十小劫,相似正法但缺乏證悟的像法流傳于世也二十小劫。光明如來的佛國莊嚴華麗,沒有污穢惡濁,也沒有瓦礫和荊棘,甚至沒有大小便等不干凈的排泄物。國內土地平正,沒有高低差別,沒有坑坑坎坎,沒有土堆和小山。整個大地全部用琉璃鋪成,七寶之樹行行排列,大道兩旁圍著黃金制作的寶繩。全國上下,處處寶花飄散,芬芳無比,一片潔凈。光明佛國之中有無量億菩薩大眾,聲聞弟子也是無量無數。這里沒有魔障,沒有煩惱,雖有魔王和魔民,但他們都接受了佛法教化,所以都不再破壞佛法,反來保護佛法。”
宣布完畢之后,世尊又想再說一遍,便以偈語形式說道:
“諸位比丘,我現在向你們宣告,我以佛眼看見,這位迦葉弟子將于來世中經歷無數劫之后,證果成佛。在其成佛之前的整個來世當中,迦葉將朝見并供養三百萬億個佛。為了獲得佛的無上智慧,他清凈修行,在供養至高無上、福慧具足的如來佛之后,修習所有一切最高最妙的智慧,終于在其最后一次輪回果報身時,證成佛果。該佛國內琉璃鋪地,一片清凈;寶樹眾多,排列道旁;黃金作繩,圍繞大道。人們看到這種莊嚴的國土,無不歡快喜悅。該佛國常常散發著芬芳的香味,各種名花隨處可看,還有其他各種稀奇微妙的東西都在莊嚴著這個美麗的國土。光明佛國內大地平坦沒有丘陵坑洼。國中菩薩大眾多得不可計量,他們的心地都很調順柔和,他們得到了許多巨大的神通之力。這些菩薩都奉行受持諸佛所說的大乘經典。一切聲聞大眾都獲得了清凈無煩惱、將進入涅槃永遠擺脫輪回的最后果報之身,他們成為法王如來佛的兒子。這些人也多得不可計量,即使以天眼觀看,也是數不清的。光明佛的壽命是十二小劫。佛滅度后,正確無誤的佛法將流傳于世二十小劫。次于正法,缺少證悟的像法接著正法流傳于二十小劫。光明世尊的情況即是如此。”
【鑒賞】
摩訶迦葉用偈頌重新闡述了自己的領解,如來也用“藥草喻”給予了肯定,接下來在“授記品”中緊接“藥草喻”的偈頌,佛陀馬上給摩訶迦葉授記。授記分長文和偈頌,長文的結構也就是授記的內容從六個方面依次進行:“因行”,于未來世,摩訶迦葉還要做很多的功德;“得果”,他最終將證得佛果,成就最后身,這里也是佛陀再次強調阿羅漢以前的迷惑和執著,阿羅漢并非最后身,并不是所作已辦;“劫國名”,迦葉成佛的國土名稱和劫名;“壽命”,迦葉成就的那個佛身的壽命,當然這里是指應化身,也可以理解為跡門的顯現;“正像久遠”,即法運的長短;“國凈眷屬”,國土的種種殊勝莊嚴,以及國土中眾生的狀況。佛通過這六件事情描繪了迦葉以后成佛的藍圖,隨后用偈頌又重復了一次。
迦葉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亦稱摩訶迦葉,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身有金光,而且光芒明耀。佛的弟子中有好幾位迦葉,為區別于其他幾位,特尊為摩訶迦葉,他的名字叫尼拘陀,本是一種樹名,因為他的父母對這個樹祈禱而生有迦葉,所以用樹的名字作他的名字。迦葉生平修頭陀行,遵佛囑于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僧伽梨衣。關于迦葉還有很多故事,如拈花微笑的典故,在靈山會上,佛陀拈花,座下弟子都不解其意,只有迦葉會意微笑,所以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之初祖。據說他也是第一次集結經典的主持者,佛滅后第一年的雨季,由大迦葉召集主持,邀請五百比丘參加,在王舍城處的七葉窟舉行,阿阇世王提供資助,這次結集,歷時七個月,阿難受命誦出諸經,優婆離誦出戒律,此次集結又稱為“五百集法毗尼”,又稱“王舍城集結”。一般寺院大殿釋迦牟尼造像旁邊若有侍者,一位年輕的是阿難,另一位年長的便是大迦葉。釋迦牟尼對迦葉也是贊賞有加而且比較尊敬,一次法會上時,迦葉也前來參加,由于他常年修頭陀行,蓬頭垢面,衣衫不整,其他有些弟子就對他生起傲慢心,釋迦牟尼當即分法座一半給大迦葉,邀請他入座,并當眾稱贊他的功德和修行。大迦葉不管從哪方面講都是德高望重、功深福重的大阿羅漢,雖然沒有在說法周領解,但很快在譬說周開悟佛之知見,并準確表達了會權歸實的法要,所以在給中根人授記時,佛陀首先給大迦葉授記。
上一篇:法華經《第一節·持此經典·眼根功德》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一節·放光東召·妙音西來》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