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章]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鑒賞〕 “守柔”觀念是老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三十六章》的“柔弱勝剛強”一語已經成為老子思想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哲理之一,乃至一提起老子,人們便想起這句話。但是,也恰恰是“守柔”的觀念,導致了人們對于老子思想的普遍誤解,即將其理解為一種陰柔權謀、制敵克勝之術。這一誤解之始,大概源于戰國時期縱橫家、陰謀家對于老子思想的利用。如《淮南子·道應訓》說:“越王勾踐與吳戰而不勝,國破身亡,困于會稽。忿心張膽,氣如涌泉,選練甲卒,赴火若滅。然而請身為臣,妻為妾,親執戈為吳兵先馬走,果禽之于干遂。故老子曰:‘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酵跤H之,故霸中國?!痹谶@里,《淮南子》用越王勾踐經過大臣文種的勸說為吳王作臣仆,經過多年的臥薪嘗膽,暗度陳倉,終于在干遂戰勝吳國,稱霸天下的著名故事來詮釋老子的“柔弱勝剛強”,這樣,老子的“柔弱勝剛強”也便成了一種戰勝對手、克敵制勝的霸王之道。而《三十六章》的“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更是被許多人視為兩面三刀、陰險狡詐的權謀之術。
然而,老子在《四十三章》由“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一語明確引出:“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主張要因循自然而不妄為,如越王勾踐那樣的暗度陳倉、以智巧換來稱霸諸侯的事情,老子應當是不大會贊許的,更不用說陰謀權詐之詭計了。并且,老子在《七十六章》還說:“兵強則滅”,從《老子》一書的其他章節中我們也可以鮮明地看到,老子秉持著一種強烈的反戰思想,希望“圣人”以“道”治天下,而“不以兵強天下”(《三十章》);由此亦可知,對于把老子“守柔”觀念理解為一種政治或者戰爭手段的做法,老子也是絕對不會贊許的。當然,我們也決不可從字面上來理解“守柔”,以致將其錯誤地理解為“堅守柔弱”甚至“軟弱”。老子的“守柔”之“柔”,絕不是一種病態的“柔”,而是包涵著豐富的哲學智慧的“柔”。我們知道,老子所謂“道”主要是指世間萬物之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變易之道,正是由此,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四十章》)的命題,認為事物的發生發展終究會走向自己的反面,若是求強則終將走向衰弱。因而,“守柔”首要地是為了反對恣意妄為、一味求強,它主要強調了人們應當使萬事萬物循順各自的本性而自然發展,不求強、不爭斗、不妄為。然而,恰恰因為不求強、不爭斗又不妄為,不論發展到何種程度皆是本性,所以自然不會受挫,因而老子才說:“守柔曰強?!?《五十二章》)
老子提出的“柔弱勝剛強”這一著名命題也應當在上述的語境下來理解,它指的并不是在爭斗中柔弱能夠戰勝剛強,而是指“守柔”的人生態度要勝于“求強”的人生態度。只有“守柔”,退守自然本性,才能達到發展的最佳狀態,這與老子的“無為”、“自然”觀念是相通的,都是在強調一種斂退和自然。因此,當我們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解釋老子的思想時,必須首先辨明一個同樣的詞匯在老子思想與在日常生活中的涵義的不同,老子之“守柔”強調的重點是退守自然本性、不妄為、不爭強斗勝,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帶有病態性的柔弱或者膽小怕事是大不相同的,與縱橫家、陰謀家的“陰柔”更是大異其趣。比如,上文提到的“兵強則滅”,它顯然不是說在戰斗中兵力強盛反而會失敗,而是說如果不重視人民自然的生產生活,一味窮兵黷武、爭強好勝,最終必然走向滅亡;老子之所以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也是這個道理。其實,老子的這一論斷在歷史上也得到了驗證,秦始皇橫掃六合,不可謂不強,但卻曇花一現;漢朝初年的幾位皇帝休養生息,則出現了“文景之治”。這些情況在歷史上是反復出現的。
此外,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若老子活到今天,對于當前社會以大規模犧牲生態環境、消耗資源為代價而追求物質經濟利益的狀況也會持批評態度的;這是因為,經濟是“強大”了,物質是“極大豐富”了,但生態卻遭受了不可逆轉的破壞,并且這種態勢還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因為人類在整體上被物欲迷惑了,被理性和科學的神話迷惑了,人類很難再停下勇往直前的步伐,靜下心來玩味玩味老子的“守柔”觀念了。若是老子生活在今天,一定會發出這樣的吶喊:“善待大地,善待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草地,每一只小蟲,每一根松枝,還有那高聳的山峰、翱翔的雄鷹,讓我們與它們同享潔凈的空氣和溪流,同享一個美好的世界。”但是,在當前錙銖必較的經濟社會中,人們想盡辦法占有甚至強取,對一處沙灘、一只小蟲、一根松枝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人類還能“柔”嗎?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對已經將要滅絕的老虎、大熊貓不是已經很“柔”了嘛,捕殺這樣的瀕臨滅絕的動物甚至比殺人所犯的罪還要重;然而,這種“柔”是不是已經稍微晚了一些呢?
其實,對于老子的“守柔”思想,老子的繼承人列子曾經作出過很好的詮釋,他說:“天下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強。二者亦(易)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強,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則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勝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謂不勝而自勝,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必剛,積于弱必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強勝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剛;柔勝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像踉唬骸鴱妱t滅,木強則折。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列子·黃帝》)在這里,列子鮮明地指出了“柔”乃是人們所應“守”的“常勝之道”,對此,張湛在《列子注》中解釋道:“夫體柔虛之道,處不競之地,雖一身之貴,天下之大,無心而御之,同于徒矣。徒,空默之謂也。郭象曰:聽耳之所聞,視目之所見,知止其所不知,能止其所不能,用其自用,為其自為,順性而不競于物者,此至柔之道也。故舉其自舉,持其自持,既無分銖之量,而我無力焉”。通俗地說,列子在此處強調,人們應當循順自性而無爭競之心,只有時時守此謙恭柔弱之道,方能“常勝”,也即獲得自身發展的和諧良好狀態;否則,若不能守柔而妄生求勝爭競之心,則一欲滿足、又生一欲,且將引起人與人之間爭強好勝、互相攻伐,將永無寧日,此非“長生久視之道”(《五十九章》)的道理是很明顯的。然而,這樣簡單的道理,人們卻不知實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打消自己的求勝之心、爭名好利,以致不能守柔,從而也便不能獲致自身發展的最佳狀態,也致使我們的生活世界“汩沒于貧富、貴賤、利害、得喪、聲色、嗜欲之間,喪失其本心,不顧義理,極為可哀”(《陸九淵集》)。
當然,我們也可以舉出一些反例,來證明“柔弱勝剛強”在其他一些情況下好像是失效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雖然“知其不可”,但“行其義也”,仍然要勉力而為;孔子的這種精神即是《周易·系辭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周公“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即是這種精神的典范。但是,老子所說的“剛強”與《周易》所言的“自強不息”的“強”所強調的側重點顯然是不一樣的,老子所說的“強”著重指一種違反了自然本性的妄為,而《周易》所說的“強”則是指一種在“義”的基礎上的健動精神。因此,我們不但要注意辨清同一個詞匯在哲學中和生活中用法的不同,而且要注意辨清同一個詞匯在不同的哲學文本或語境中的內涵也有種種的不同。
總而言之,從老子哲學體系的內在聯系來看,老子“守柔”的態度和原則是與其“‘道’法自然”的形上智慧和宇宙關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老子之“柔”,所指的乃是一種因循自然而不強為、不妄為的狀態。應當說,老子“守柔”思想的產生,與老子所處的“王道”日竭、“霸道”日興,天下為名利而趨之若鶩、爭伐不已,所謂仁義禮智僅僅成為了外部的虛偽裝飾的“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而老子“守柔”的思想,也正是為了對治這一社會弊病,提醒人們要因循自然而不妄為,提醒人們不要被名利而埋沒了自己本真的人格。在此意義上,老子的“守柔”思想與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健動精神也是并不違背的,只不過老子的著力點是從反面來抨擊這個社會、指出這個社會的弊病,孔子的著力點則是從正面矯正這個社會、使“仁義禮智信”恢復到其本真狀態。然而,既然孔子也是“知其不可”,也即知道他矯正“仁義禮智信”、“復周禮”的努力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多數人由于循著一種動物性的本能不可避免地會有爭勝之心、欲利之心;那么,老子的“守柔”思想也就從另一個側面,也即從警示世人的一面,有著其恒久不滅的價值。
上一篇:《孔德之容·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小國寡民·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