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晏子春秋
是一部頗富政治思想性而又比較接近歷史小說的政論著作。舊題春秋時齊人晏嬰撰,實系后人依托并采綴晏子言行而作——作者當是一個熟悉晏子生平言行和民間士大夫傳說的人物。成書約在戰國末期,書名始見于《史記·晏嬰傳》?!稘h書·藝文志》只稱《晏子》(無“春秋”二字”,是否即今傳本,可疑),列于儒家著作之內。全書八卷二百五十章,計分內外篇:內篇包括《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卷,多有崇尚節儉之說;外篇二卷,所記乃西漢劉向編校本書時所說的“又有復重文辭頗異”和“又有頗不含經術”之內容,其中《仲尼之齊欲封節》與《墨子·非儒》相同。全書所敘皆晏嬰之遺事。
晏嬰,字平仲,繼父晏桓子任齊卿,連任靈公、莊公、景公三朝正卿,以節儉力行、廉恭下士聞名于諸侯,注意政治改革。本書以晏嬰作為中心人物,寫得生動形象,實乃先秦著作中罕見之作。書中對奴隸主的窮奢極欲,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丑惡,作了比較深刻的揭露;對勞動人民的籍(賦稅)重獄多,拘者滿圍(牢獄),怨者滿朝等情況作了真實的反映。本書在認識論上,提倡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在社會觀上,多尚同、兼愛、非樂、節用之說;在學派關系上,《內篇》多孔子稱許晏嬰之語,《外篇》多晏嬰抨擊孔子之語。注本有今人吳則虞的《晏子春秋集釋》上下冊。其書匯集了二十四個刻本和二十幾家的校注,并把《晏子春秋》的資料,分為佚文、集語、事跡。有關晏子學說學派討論、有關《晏子春秋》考辨、重言重意篇目表六類,輯附于后,頗便檢閱。
上一篇:古代典籍·春秋
下一篇:古代教育·朱子讀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