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的主要內容,《夢溪筆談》導讀
《夢溪筆談》是筆記體綜合著作,北宋沈括著。內容都是學術性的。全書共30卷,含 《筆談》(正編)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分17門: 故事、辨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共609條。除文史藝術內容外,自然科學和技術內容約200條,為其重大特色,廣及數理化天地生農醫工技各科,幾乎就是一代科學成就的總結。
此書最早曾有過南宋乾道二年本,今存最古本為北京圖書館藏元大德九年 (1305) 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僅含正編。明刊稗海本始出正、補、續3編本。今人胡道靜輯校原文及歷來有關資料及研究文字,成《夢溪筆談校證》一書,征引完備,考據精詳,最便閱讀研討。此書1962年中華書局首印,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再版。1975—1978年間曾有幾部選錄其科技條目評注的書出版,都是群組集合之作,其中最后一本出于1978年,由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作者署名中國科技大學、合肥鋼鐵廠,書名《夢溪筆談譯注——自然科學部分》,比較而言,此書內容尚為詳盡,偏頗的批判較少。
沈括 (1031—1095),錢塘 (今杭州)人,嘉祐進士,累官太子中允。早年游宦各地,后來追隨王安石變法,深得朝廷信任,歷任館閣校書、提舉司天監事、出使遼廷談判邊界爭端,指揮西夏邊界戰爭等事,皆有建樹。后因西夏戰事失利而被黜,晚年居潤州(今鎮江)造夢溪園,閉門著書,取書名為《夢溪筆談》。沈括一生著述甚多,約40種,但大多亡佚。今存除《夢溪筆談》外,主要尚存《長興集》19卷 (原有41卷),及后人匯集的 《蘇沈良方》 10卷。
盡管后人對沈括人品的政績褒貶不一,但均予《夢溪筆談》一書以高度評價,服其該博。愈臨晚近,以今世科學標準衡量此書,則愈覺其價值之高,以致英國學者李約瑟有“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之贊。
下面分學科簡介其重要內容。
數學:隙積術和會圓術是沈括本人的成果記述。隙積術以酒壇堆垛為實型,討論高階等差級數問題,實開南宋楊輝、元人朱世杰代數學之先河。會圓術是幾何學中弓形面積計算法,元代郭守敬據此求天體黃經緯數,走向球面三角學。另有 “妥法”一事,僅有特性描述,沒有具體解說,原始資料《熙寧晷漏》亡佚,不知細節。但其特征是連續性函數計算,且依幾何模型為據,十分明確,為中國古之所無。至今“妥法”一詞竟成絕響。
物理: 在成像光學規律方面沈括作出了高度抽象性概括,他把迥不相同的小孔成像和凹鏡成像比較綜合,歸納出 “礙”和 “格術”兩個基本概念。礙是投影中心,格術是光線繞礙的角變動成像的幾何學研究方法。“格術”一詞別無文獻可征,疑為音譯外來語。在磁學方面,沈活對磁針指向特性作了深細研究,記述了磁偏角現象。在聲學方面,沈括描述了琴弦粘紙顯示與它琴共振的實驗,分析了箭筒的集聲效果。
化學:書中描述了鐵鍋煮銅鹽類發生的置換反應,鹽井中有毒氣體的淋水吸收消毒法,含鹽結晶的性狀。
天文學:書中提及沈括主持研制天文儀器事,略而不詳,但《宋史·天文志》采錄完備可為參考。本書述及他在漏刻計時技術上的成就和實驗內容,他從古人已知的太陽周年視運動速度是有變化的這個現象出發,證明了真太陽日的時間長度在一年中是有變化的:冬至前后的一日比夏至前后的一日要短,從而使中國人首次接觸到平太陽日的概念。在實驗中要求漏刻的每日誤差不大于幾秒鐘。沈括的計時技術在當時是創世界記錄的,遠高于西方當時水平。書中有 “十二氣歷”方案,類似現今太陽歷,其思路為中國古之所無。書中還對很多較深的天文概念作了解說,如歲差、廿八宿、日月食、行星軌跡、日行不均勻性、渾儀、渾象、極星與天極的關系等。都很準確而易懂。但也有個別講法錯誤或失當,反映出沈括還不是個職業天文學家。例如:他測度極星緯度,錯用儀器概念,誤以圓周角為圓心角,致使讀數誤成二倍; 又如他過分夸獎衛樸的學術,把 《春秋》三十六次日食記錄一律肯定。
氣象學:書中討論了經驗的氣象預報,南北氣候的差異。
地理學:在地圖學方面沈括創為木制立體地形圖,討論了晉裴秀的地圖“六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雁蕩山和黃土高原的水流浸蝕造成的山谷作了合理解說,對太行山區的螺蚌化石解釋為地殼變遷的結果。這都是符合現代科學認識的。
生物、醫藥學: 《夢溪筆談》中與生物醫藥學有關的條文近90條,相當于全書自然科學條文總數三分之一強,涉及動植物地理、形態描述、生態環境、生物防治、古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理、中藥、藥理、方劑、配伍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豐富。例如書中不但描述了一些罕見的生物,像北方沙漠中的“跳兔”(跳鼠)、海州的“海蠻師”(儒艮)等,而且糾正了前人很多錯誤認識,如“車渠”不是鄭玄說的車輪外圈,而是海產生物蚌屬(貝類),“蒲蘆”不是常說的“螺嬴”(細腰蜂)而是蒲、葦兩種植物;還指出了人有三喉的錯誤等,尤其是在生物防治與利用方面,《筆談》中記錄的 “子方蟲”(粘蟲)及其天敵“傍不肯”、牡桂除莠,河北人民防御蚊虻、四川人民飼養鸕鶿捕魚的方法等內容都是相當科學的。
沈括博學通醫術,尤喜方書,因此《夢溪筆談》中對藥物、方劑、配伍、采藥各有詳盡討論;對藥物名稱,或一物多名,或多物一名多有辨別正誤。例如《爾雅》中“蘦,大苦”,郭璞注為甘草,沈括則認為是黃藥,其味極苦,而甘草枝葉為槐,其味甘,二物絕然不同,另外,沈括認為杜若即高良姜,赤箭即天麻,天名精即地菘等,都是一物二名,本草書中不應分條并舉。在方劑配伍方面,沈括不贊成呆板地將藥分為“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的舊法,批評了《藥性賦》中把藥性和厚的藥定為“君”,其次為“臣”,為“佐”,有毒者多為“使”的錯誤,主張所謂“君”就是一張藥方中的主藥,應按具體病情而定,決不是一成不變的,并以巴豆治療便積為例,有毒的巴豆能起到主治便積的作用,就是主藥,也就是“君”。這種根據具體病情結合藥物性味決定配伍方法的思想,可以說是對配伍原則的一個貢獻。他還認為湯、散、丸不同劑型,各有所宜,主張應根據不同治療目的來選用相應的劑型,也是很有見地的。沈括認為中草藥的不同部位的療效不盡相同,反對把采藥時間死板地規定在二、八月的舊法,主張根據植物藥用部分根、莖、葉、花、實的生長發育規律,還要考慮到地勢、氣候、土壤、栽培措施對生長發育的影響來決定采藥的時間,也是相當科學的。此外,書中記載的一些奇病,與現代醫學文獻中的某些罕見病的病狀也很相象,如身體縮小、忽然不識字,“視直物皆曲”、“啖物不知飽”等,沈括做了詳細記載,也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工程技術:書中記述了畢升的泥活字印刷術,是印刷史上的大事。清人瞿金生依其法作模燒字,堅如骨角,印成書本效果甚好。近年又由張秉倫再度復現其工藝,證實無誤。其它如記述名建筑師喻皓的成就及其著作《木經》;水利師高超以三分段截堵黃河決口的技術成就;河北人的“團鋼”和“落鋼”技術;羌人冷鍛技術;陜北石油的性能及加工制墨的方法;以靜水階梯高差測量汴京海拔高度的實踐;弓弩制造的原理和技術;軍事筑城寫實例的討論; 銅鐘研磨工藝的材質和工藝要求;“透光鏡”的制作原理。珍貴的技術資料甚多,皆為他書所不及。
在人文科學方面也頗有可稱道者。
文字音韻: 沈括在反切法方面的發展是繼沈約之后的重要進展之一,其他在古文字結構、沿革、音訓等方面皆有可觀者。
金石考古:沈括對云雷紋古鑒、弩機之類的討論、在金石學基本概念的發展上作出了貢獻。在他同代有呂大臨,之后不久有趙明誠、鄭樵、李燾、王應麟等續之。
書法繪畫:如其論臨摹技法、散草與飛白、隸書與八分、書法之鑒賞標準等。特于繪畫,以大觀小,巨細精粗等論點皆為精辟。
詩賦文章: 品評、考據,兼及作家軼事。
樂律象數:樂理、樂器、詞曲諸事,陰陽五行、易數各項,皆有涉及。
其余典章制度、朝野掌故、鹽茶賦役、邊政民俗等許多記錄俱有史料價值。
書中也記有很多為今人所不解的傳聞記錄,其中有的可判斷為傳聞失實,有的是對表面現象觀察描述不得要領,有的是特異現象超越我們的知識水平。所有這些都有研究價值。
對《夢溪筆談》及沈括一生科學活動的研究是現代科學史界一項重要課題,受到世界各國科學史家重視。整個80年代又累積了很多重要的新研成果,進展可觀,但還缺少新的綜合整理工作。
參考文獻
- 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初版,中華書局,1962
- 再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上一篇:《梓人遺制》的主要內容,《梓人遺制》導讀
下一篇:《夢窗詞》的主要內容,《夢窗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