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若以舍賈而來,必不以趨賈而去。
【譯注】
舍:放棄,停止。來:做。趨:歸向。去:拋棄,舍棄。
如果是因為不喜歡經商而做學問,就一定不會再因為熱衷于經商而放棄做學問。
潘汀州的侄子潘圖南幼年時在家塾讀書,后他父親卻讓他去從商。但潘圖南一直不喜歡經商,認為經商追求利潤只是為了養家糊口。他立志要通曉諸子百家,深研儒家之道。于是他干脆打道回府,棄商從儒。潘汀州見狀大喜,說:“我們家鄉有十分之七的人都出去經商,只有十分之三的人以儒學為業。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的人習儒,就會耐不下性子急急忙忙去經商了,即使一開始還能學得進去,也不能夠登堂入室。如果是因為不喜歡經商而做學問,就一定不會再因為熱衷于經商而放棄做學問?!庇纱丝磥?,你身上增加了一份美德,真是一大幸事啊!
輯自《太函集》卷30《太學生潘圖南傳》。
【感悟】
一心不可二用。凹透鏡在陽光的照射下,唯有將焦點對準于一點,才能將紙點燃。人生好比一塊凹透鏡,共同沐浴在陽光之下,之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取決于焦點是否聚于某一點。做事一心一意,拋掉其他的雜念,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所做的事中。唯有如此學習、工作,效率才能夠高,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故事鏈接】
胡貫三是黟縣西遞村人,出身于重理學、懂禮教家庭,四五歲時就在家中開始學識字塊、對對子、寫紅描;6歲進本村的“燃黎館”讀書,背《三字經》,念《千字文》,讀四書五經,誦《幼學瓊林》、《古文觀止》,打算盤,臨字帖等。由于家長的嚴格要求、教學先生的認真教誨,天真純樸、聰穎過人的胡貫三學習更為上進,成為同窗學友中的佼佼者。
有一次,老師望山觀景,得一上聯:“黟縣山多黑”,叫學生們對下聯。這則上聯字不多,是折字格。“多”、“黑”合為黟字,表示地名。幾十名娃娃你看看我、我望望你,絞盡腦汁,也未對出。只有小貫三眼珠溜轉,胸有成竹。老師下午回到學堂就一一查看學生對的下聯,多數文不對題,少數幾個對出的下聯內容也平淡無味,唯獨胡貫三的“靛池水定青”的下聯,非常恰切巧妙,受到了老師的稱贊。原來學堂的附近有口方方的小水塘,名叫“靛池”,其水深且清,享有甜池的美譽。放學后,老師興致勃勃地對胡貫三的父母說:“此子才思敏捷,日后必成大器也!”長大后胡貫三也走上了經商之路,由于他“賈而好儒”,生意越做越大,門路越來越廣,利潤也越來越豐。上至武漢、九江,下至蕪湖、南京,中到蘇州、杭州都開設了當鋪、錢莊、布店、作坊、土特產店……經過數十年的辛苦經營,胡貫三的家當已擁有“七條半街”、“三十六典”,成為“江南六大富豪之一”。
【延伸閱讀】
中國商人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經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隨著秦漢王朝的建立,先秦的“抑商”思想就以制度的形式在社會中開始發揮作用了。士、農、工、商,涇渭分明,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一大特色。秦漢以后,雖然商人的地位受到一定的貶抑,但是這完全沒有影響商人在社會上的活躍程度。歷史發展至明中葉以后,社會結構為之一變,士農工商這樣的四民次序,逐漸演變為士商工農了。士不再傲居四民之首,商也不再屈居四民之末,出現了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現象。士、商相混使許多讀書人加入商人行列,出現了“其業則商賈也,其人則豪杰也”現象。時人也敏銳地覺察了這一變化,歸有光說:“古者四民異業,至于后世士與農商常相混”。明朝以后,商人和士大夫之間的互相流動開始變得非常密切,商人階層明確形成了自我意識,出現了自己的意識形態,商人在中國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也正式地開始上升了。15世紀以來,許多士大夫成為商人的代言人,用自己的筆墨和口舌,用自己的文化地位和影響力,為商人營造出意識形態。王陽明這樣的大思想家,李夢陽這樣的大文學家,也開始為商人寫墓志銘,宣稱“四民異業而同道”、“士商異術而同心”?!皸壢寰唾Z”成為中國社會出現的新現象,而且非常普遍,商人多數是從士大夫演化而來,士大夫也往往出身于商人家族。清人沈垚說“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則多志于商。由此可見商人的社會地位之高了。
上一篇:《吾欲吾兒為清吏,吾獨不為清吏父乎?》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人生進不得逢時取尺寸之勛,退而竄狀草野貧窘沒齒,安可比丈夫哉!》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