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丈夫生而志四方,若終其身為田舍翁,將何日出人頭地耶!
【譯注】
志:志向。田舍翁:年老的莊稼漢。出人頭地: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
男子漢大丈夫生就應當志在四方,如果一輩子只甘心做個莊稼漢,那什么時候才能出人頭地呢!
清初歙縣程勝恩祖上終日辛勤耕作,省吃儉用。一次,遇上連年災荒,家里一貧如洗。程勝恩發此感言,決定棄農就商。
輯自歙縣《褒嘉里程氏世譜·歙邑恒之程公傳贊》。
【感悟】
從平凡到平庸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要心中懈怠,就滑向了平庸的邊緣。人的能力有高低差別,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人盡其才,發揮自己的才能,人生價值一樣可以得到體現。而平庸的人,沒有遠大志向,整日碌碌無為,毫無主動精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思進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工作馬馬虎虎、懶懶散散,讓青春美好的時光在蹉跎歲月中流過,在消極等待和徘徊觀望中失去了很多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
【故事鏈接】
李嘉誠早年跟隨父親逃亡到香港。14歲那年,父親病倒了,李嘉誠作為長子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被迫輟學后,李嘉誠進了一間茶樓做事。一年后,他進入舅舅的鐘表公司。幾年后,又跑到一家很小的五金公司當推銷員,不久再次跳槽到一家塑料制品公司。頻繁的跳槽完全是出于生活所迫。
李嘉誠沒有安全感,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壓力和無奈。一無所有的他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他認為,一個人只有依靠自己,具備相當的實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種自立精神,為他日后創立自己的商業帝國發揮了關鍵作用。和許多創業者的經歷類似,李嘉誠的從商動力首先來自于現實的生活壓力。因為貧困,所以渴望財富;因為一無所有,所以希望做生意改變命運。這種純粹的想法,讓他從一開始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依附于他人。
有了自己創業的志向,李嘉誠就開始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從商的知識,積累從商的經驗。無論是與人打交道,還是學習書本知識,李嘉誠橫下一條心,把心中遠大的理想化為實際的行動,一步步接近成功。
后來,談到自己從商的經歷,李嘉誠深有感觸地說:“創業之初,你是否有資金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有夢想,并且不會輕易改變這種創業的信念,它是你迎戰艱難、屢敗屢戰的精神動力。而后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總結經驗,并把這種熱情持續下去,離成功就不遠了。”
【延伸閱讀】
徽州地處安徽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四面群山環抱,層巒疊嶂,河流交叉,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之稱。這里根本不宜耕種,到了明清時期,由于大批中原人口遷入,使地少人多的矛盾進一步突出。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徽州人意識到:“上天關閉了農耕之門,卻打開了經商的大門。”
徽州并非沒有優勢。這里水上交通極為便利,境內有新安江直通杭州,徽州的茶葉、木材、山貨、野味和土特產品也極為豐富。聰明的徽州人很快發現了一條商業規律——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導致了中國各省的物產是此歉彼豐,各省的物價也是此貴彼賤。根據這一規律,徽州人作出了“從事長途販運”的經營定位。他們把蘇浙的棉布、絲綢和徽州的茶葉、竹木運銷到四面八方,又把長江中上游的木材、糧食運至長江下游銷售,還利用運河航道,把北方的棉花、大豆運至江南,再把江南的特產運往北方。徽商崛起的初期,他們就是在這種從東到西、由南至北大規模的雙向商品交流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徽州人經商,一般先是經營本地出產的茶葉、木材和文房四寶,而后販賣外地的糧食、棉布、絲綢、瓷器等,再往后是“奇貨無所不居”,也就是什么賺錢就做什么。
上一篇:《古人云:“非關因果方為善,不為科名始讀書”吾家世明經,茍不能上承家學,雖得科名不貴也》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辨菽麥耶?》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