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兒出當為國,吾為家以庇焉,欲令內顧分其心邪?
【譯注】
庇:蔭庇,舊時常指子孫憑借先輩的功勛而得到封賞。內顧:指對家事、國事或其他內部事務的顧念。邪(yé):同“耶”,疑問詞。
男兒出仕做官是為國家效力,我希望我的兒子盡心盡力地做官,將來成為國家的功臣,享受封妻蔭子的巨大榮耀,我怎么能叫他為家里的事情分心呢?
明許伯容從事經商活動,可是內心卻崇尚儒家之道,他聘請了有名望的老師教育兒子,希望兒子能夠盡快取得功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兒子果然不負眾望,金榜題名。有人問他:“你兒子做官,你將來也可以得到朝廷封官,你現在何必還要經商呢?”許伯容作如上回答。
輯自歙縣《許氏世譜·明故鄉士良源許公行狀》。
【感悟】
徽商的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憂患意識,是徽商對儒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內化和落實。
【故事鏈接】
嘉靖年間,倭寇蜂起,大股流寇侵犯安徽地界。當時各地紛紛筑城御倭時,歙縣卻不做任何防備。鑒于此,許谷拜謁守令,提出13條建議,其中有應急三策:一、筑歙城;二、置監司;三、練材官。這3條建議確是抗倭寇、保家鄉的當務之急。然而“守令心壯之”,卻不予采納。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潛入歙縣界內,守令驚慌失措。竟然下令“亟夷版屋,毋延火攻”,要求百姓一把火燒掉家園,然后撤退。許谷和眾百姓堅決反對,他自告奮勇要求堅守城門。
這時,守令丟下戰敗的官兵,攜帶老母親狼狽不堪地逃到城門下,讓許谷等人放他們進城。許谷閉門不讓,說戰事危殆,雖君命亦有所不受。守令急得捶胸頓足。許谷質問他:“當初不肯修筑護城的工事,事到如今,有多少民眾的母親無處逃生?早先修筑好抵御工事,也不至于現在帶著老母親一起逃命。”守令羞愧難當,答應進城后筑城,許谷于是開門讓他們進來。
許谷率領民眾守城,倭寇久攻不下,只好撤退。守令全權委托許谷主持修筑防御工事。修筑完畢后,嚴陣以待倭寇來犯。倭寇自知無法得逞,只得敗逃。
在守歙期間,許谷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最終擊退了倭寇。人們都說:“城議興,始谷策,終谷功也。”
【延伸閱讀】
徽商與粵商和晉商不同,徽商“出仕”情結很重。民間有個說法,一流的徽商做官,二三流才做生意。根據統計,清代乾嘉70年徽商當中總共有260多人通過科舉考取功名,相比之下,晉商就只有20多人,而粵商就更少了。徽商的興趣和志向在于讀書做官成名、光宗耀祖,而晉商和粵商的興趣是單一的,主要在于商場,而不在讀書做官。因此,徽商歷來都十分重視培養后代考取功名,而有功名之人則不愿經商。這與當時社會的體制有關,也與徽州的社會習俗和文化教育有關。在徽商的子孫中形成了讀書、做官、經商“三位一體”的局面,僅黟縣西遞村胡氏一族,明清以來實授官職者就有115人,貢生、廩生、監生多至近300人。徽商依靠讀書為中心,或由儒入商,或由商入儒,或由儒而官,或由商而官,或亦商亦儒,商、儒、官互濟,可進可退,成為當時中國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一支商幫。
上一篇:《吾儕以貿遷為務,卒有桴鼓,其能安然無恙乎?》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人在天地間,不立身揚名,忠君濟世,以顯父母,即當庸績商務,興廢補弊》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