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與其異時裂券,孰若不納券之為愈乎!
【譯注】
異時:以后;他時。裂:撕毀。孰若:怎么比得上,表示反詰語氣。孰:誰。若:比。納:接受。券:古代的契據,常分為兩半,雙方各執其一。愈:較好,勝過。
與其到時候撕毀借據,還不如現在不立借據更好啊!
黃應宣,歙州竦塘人。一次,一同鄉急需用錢,上門請求接濟,并出具借據,黃應宣很高興地拿出錢來交給那人,但堅持不立借據。那人疑惑不解,黃應宣作如上回答。
輯自歙縣《竦塘黃氏宗譜》卷5。
【感悟】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也應該是一個大度的慈善家。道家老子說過:“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意思是說,圣人拿著借據卻從不會向欠債的人索債。有德行的人手執借據,從不逼索,施德不求回報,得理能讓人;沒有德行的人手執借據,嚴厲刻薄地追討債務。企業家不但要會賺錢,會經營企業,更需要有社會責任感,有崇高的道德追求,以高尚的人格示人。
【故事鏈接】
清代汪拱乾在致富后依然克勤克儉,并且還常常告誡幾個兒子不得鋪張浪費、不得追求奢華,但是對外人卻是不同的態度。比如有人來借錢,他總是別人借多少就給多少,讓其滿意而去。汪拱乾總是借給別人錢,也不急著找人家要債,因此日積月累,本錢利息加在一起就高得嚇人。
債務高了,欠債的人可能就有無法償還的難處。一天,幾個兒子私下商量說:“當年陶朱公范蠡經商致富,但他卻做到能夠聚財又能散財,沒有招致別人怨恨,因此直到今天人們對他依然交口稱贊。現在父親聚斂這么多錢,卻不知散財,恐怕即使借給別人錢、幫了人家忙,反而還會遭人嫉恨。”
話傳到汪拱乾耳朵里,于是他召集兒子,對他們說:“其實我早就有散財的念頭了,只是擔心你們不理解我,不愿照我的話去做罷了,因此一直藏在心里沒有說出來。現在你們說出來了,正合我心意,真不愧是我的兒子啊!”說完,汪拱乾就從箱子里把幾千張債券字據全部拿了出來,然后把那些欠債人都召集來,當著他們的面焚燒干凈。眾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當即都匍匐拜倒在地,個個口里稱頌“活菩薩”。汪家的義名從此遠揚,普遍得到人們的尊敬。而他的幾個兒子也個個爭氣,都能獨自經營,富裕家財一直延傳至子孫后代。后來大江南北開當鋪的或是經營木業、布業的,汪姓最多,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汪拱乾的后代。
【延伸閱讀】
明代休寧許竹齋經商,積聚很多財物,能夠周濟別人,非分之財從不茍取。見到有人生活有困難,總是想著幫忙。明代歙縣許鄰溪專門賑濟窮人,對于來向他借錢的人,從不說自己沒有錢,也從不問對方什么時候償還。有的徽商樂施不倦,以致到了破產的地步也毫無悔色。明代婺源李廷璣,“凡鹽戶有欠貨者,憐其貧而毀其券,故感恩之家皆祀之。于是賈漸落,罄囊東歸矣”。“焚券”之義舉在徽商中十分流行。明代歙縣許明大“挾資游吳、楚、燕、趙間”,民間缺衣少食的人,紛紛向他借錢,許明大奉行義大于利的原則,每每慷慨相助。遇到饑荒之年,欠錢的人甚至爭相要把自己的子女給他作為回報,這時候許明大說:“我怎么能夠因為一點點錢就割人之愛呢?”于是就把債券取出,當眾焚燒,以此表明自己不會再索要那些債款。
上一篇:《凡待人,必須和顏悅色,不得暴躁驕奢,高年務宜尊敬,幼輩不可欺凌》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吾有生之日,當積箕為石以繕此橋》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