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管仲和鮑叔牙,合伙做過買賣,一起打過仗,后來都在齊桓公手下做了大官。他倆長期合作,結為知心朋友。他倆知心到什么程度呢?史書上記載了這么幾件事:他倆一同做生意,分錢時,管仲多取一倍,鮑叔牙不認為他貪財,知道他家里貧窮;管仲曾經為鮑叔牙出主意辦事,結果事情辦得很糟,鮑叔牙不認為他愚笨,而認為是客觀條件不利;管仲三次當官,又三次被罷免,鮑叔牙不認為他沒出息,而是認為他沒有遇到好機緣;管仲三次作戰,三次敗北,每至戰陣,輒居后隊,及還兵之日,又為先驅,別人笑他膽小,鮑叔牙說他“仲有老母在堂,留身奉養,豈真怯斗耶”;公子小白與管仲有“一箭之仇”,小白當了國君后,鮑叔牙為管仲說好話,并推薦他當了齊國的相國,自己甘當管仲的副手。所以管仲深有感觸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管仲是位天下奇才,但如果他沒有鮑叔牙這個知心朋友,那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就可能完全變了,變成了貪財奴、怕死鬼、笨蛋、罪臣。這位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幫助齊桓公建立霸主地位的英雄,很有可能早就成為刀下之鬼了。可見,有沒有知心朋友,對人對事,結果大不相同啊!
上一篇:《伯牙與鐘子期》中學生莫逆之交寫作素材
下一篇:《舒伯特與貝多芬》中學生莫逆之交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