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板①印書籍,唐人尚未盛②為③之④。五代⑤時始印五經⑥,已⑦后典籍⑧皆為板本。
慶歷⑨中,有布衣⑩畢昇,又為(11)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12),每字為一印,火(13)燒令(14)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15)紙灰之類(16)冒(17)之。欲印,則以一鐵范(18)置鐵板上,乃(19)密布(20)字印,滿(21)鐵范為一板,持就(22)火煬(23)之,藥(24)稍熔,則以一平板按(25)其面,則字平如砥(26)。若止(27)印三二本,未為(28)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29)。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板已自(30)布(31)字,此印者(32)才畢,則(33)第二板已具(34),更互(35)用之,瞬息(36)可就(37)。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38)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39),每韻(40)為一帖,木格(41)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42),旋(43)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44)之(45)者(46),文理(47)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48)與藥相粘,不可取(49);不若燔(50)土,用訖(51)再火(52)令藥熔,以手拂(53)之(54),其印自落,殊(55)不沾污。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56),至今保藏。
[注 釋]
①板:木板,這里專指木刻雕板,以一般代特殊。在句中“板”用做狀語,表工具。盛②盛:盛大,這里指規模大。③為:做,實行,這里是應用的意思。④之:代“板印書籍”。(5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從公元907至公元960年。(6五)經:自漢武帝始,將儒學的古代文獻——《詩經》、《尚書》、《周易》,《儀禮》(后改為《禮記》)、《春秋》(后又包括《左傳》)稱為五經,作為主要教科書。⑦已:同“以”。⑧典籍:原指法典、圖籍等重要文獻,后泛指各種傳統的重要文獻和書籍。⑨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S)。⑩布衣:借指平民。(11)為:創制,發明。(12)錢唇:銅錢方孔外的內圓周至外圓周的部分叫錢唇。(13)火:這里是名詞作狀語,意思是“用火”。(14)燒令:動詞“燒”和“令”都省略賓語“之(指印模)”。(15)和(huò):摻和,混雜。(16)之類,這—類。之,此。(17)冒:覆蓋。(18)范:鑄造器物的模子,這里指框架。(19)乃:然后。(20)布:陳列,鋪開。(21)滿: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滿”。(22)就:靠近。(23)煬(yáng):烤。(24)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25)按:壓。(26)砥;紋理細的磨刀石。這里指像象磨刀石那樣平整。(27)止:只。(28)未為:不算。(29)神速:極快,快得神奇。(30)自:另行,另外。(31)布:鋪排,排列。(32)者:代印刷用的鐵板。(33)則:而。(34)具:備辦,準備好。(35)更(gēng)互:交替,輪流。(36)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工夫,比喻時間短。(37)就:完成。(38)以:為了,以便。(39)帖(tiě)之:給活字做標簽。帖,標簽,名詞,這里用如動詞,意思是“寫成標簽標明”。(40)韻:指韻書中的韻目,隋唐以來流行的韻書將詩詞中押韻的字歸類,取一字作韻目,如東韻、屋韻等。(41)木格:名詞作狀語,用木格。(42)奇字素無備者,即“素無備之生僻字”,定語“素無備”放在中心詞“奇字”之后,譯時要把定語移至中心詞之前。奇,生僻的。素,平時。旋:馬上 ,當即。(44)為:這里指刻。(45)之:指活字。(46)者:表示“……的原因”。(47)文理:紋理,質地。文,同“紋”。(48)兼:加上,并且,連詞。(49)不可?。耗貌幌聛?。(50)燔(fán):燒。(51)訖(qì):完,畢。(52)火:名詞用如動詞,意思是“用火烤”。(53)拂:拂拭,這里指輕輕地抹。(54)之:它,指粘在鐵板上的活字。(55)殊不:一點也不,完全不。殊,絕。(56)為予群從所得:為……所,表被動的句式。予,我。群,眾,諸。從,指僅次于最親的親屬,如從父為伯父、叔父,從子為侄子。
[譯 文]
用木刻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應用它。五代時才開始(用來)印刷五經,以后重要的書籍就全部是用木刻雕板印刷的本子了。
慶歷年間,有個平民畢昇,又發明了活字板,它的制作方法是:用粘土刻成字模,(字)薄得像銅錢邊緣部分似的,每個字制成一個字模,用火燒(它)使(它)變硬。首先放置一塊鐵板,鐵板上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一類的東西敷蓋上它。想要印刷,就把—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于是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一鐵框就成為一板,拿到火上去烤它,(松脂等)藥物稍一熔化,就用一塊很平的木板去壓那字面,那么字面就平得像磨刀石。如果只印三兩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為神速了。通常是制作兩塊鐵板,這一塊板在印刷,另一板已經另外在排字,這塊印刷的鐵板剛印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輪流地使用它們,轉眼間就能夠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幾個字模,(而)像“之”、“也”等(常用)字,每個字(就)有二十多個字模,為的是防備在同一板中有重復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活字做標簽,每一個韻目作一個標簽,用木格把它們(分別)貯存起來。遇有平時沒有儲備的生僻字,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片刻就可以制成。不用木頭刻字的原因,(是由于木頭的)紋理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加上和藥物粘在一塊,拿不下來;不如燒膠泥(所制的活字),用完再用火—烤,讓藥物溶化后,用手輕輕抹掉還粘在鐵板上的活字,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一點也不會沾上藥變臟。畢昇死后,他那些字模被我的侄輩獲得,直到現在還珍藏著。
[鑒 賞]
這篇說明文,用平實淺近的文字介紹了我國科技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全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簡介雕板印刷的歷史;第二段,具體說明活字和活板的制作、用法、優點及用膠泥燒制字模的原因 (這一段是全文重點所在);第三段,交代畢異所制活字的下落。
在介紹活板印刷這一新事物時,作者始終抓住這種新印刷術的特征——“活”來寫。字?;?,上版活,印制活,存放活,補字活,下版活。正因為它活,所以功效高,成本低,使用方便,具有雕板印刷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從而突出了發明者的創造才能和智慧。
作者根據事物本身的條理來安排說明的順序。在介紹活板之前先寫板印,說明活板是板印的發展和飛躍。介紹活板時,又由活板的發明人說到活板本身:先說字模的制作,再說活板的制作,再由活板的使用方法談到活板的功效;最后談到字模的使用,分類儲存及以泥制字的原因,順理成章,有條不紊。
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板印雖不是作者所要介紹的內容,但活板是從板印發展而來,不能不寫,但不多寫。末尾—段寫活字的下落,說明本文寫作的根據,不能不提,但十分簡略。至于介紹活板一段是文章的主體,則寫得相當細致。而制板與制字二者,仍以制字為重點,制板相對寫得簡略,因為活板制作和使用的關鍵就在于字“活”。
上一篇:《治水必躬親》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游褒禪山記》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