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隅之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隅之見:yī yú zhī jiàn
詞源:《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詞由: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經常與學生談論教與學的問題。有一次,他對學生說:“教育他人明白道理,固然是碰到一件事就教一件事的道理,有一句收獲就教一句。但是絕不能不看對象。如果有人碰到想不通的問題并不想弄通它,那是不能夠開導他弄通的。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即說不清想要論清楚的人,那是不可能引導他說清楚的。”接著孔子又打了個比方,極其形象地闡述了這個道理。他說:“譬如有一個物體有四只角, 你已經拿了一只角給他看過了, 如果他不能把那三只角反轉來證明這只角, 那你就不可再去教他了。”
詞義: 原意是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只角。隅: 角; 見: 看見, 引申為見解。后泛指偏于一方面的見解。
書證: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啟翁, 你說這不是一隅之見么?”
上一篇:成語《一曝十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七夕乞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