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如坐針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如坐針氈:rú zuò zhēn zhān
詞源: 《晉書·杜錫傳》:“〔錫〕累遷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 屢諫愍懷太子, 言辭懇切, 太子患之。后置針著錫常所坐處氈中, 刺之流血?!?/p>
詞由:晉朝有個名叫杜錫的人,是文武雙全的學者杜預的兒子。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年紀很輕時,便以學識淵博而聞名。起初,他被長沙王請去做文學從事,經過幾次升遷,后來被調作太子中舍人,負責起草詔令,直接參與朝廷的重要機密工作。杜錫性情直爽,對晉朝王室十分忠誠。他見晉惠帝司馬衷的兒子愍懷太子不思長進,不通情理,便言辭懇切地進行規(guī)勸。誰知愍懷太子不但不聽,還對杜錫不滿。有一次,愍懷太子為了捉弄杜錫,就在杜錫平時坐的氈子里悄悄插了許多針。杜錫事先沒有覺察,屁股被扎得鮮血淋漓。
詞義:象坐在插了針的坐氈上一樣。形容一個人懷有難言之隱而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書證: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卻說三巧兒自丈夫出堂之后,如坐針氈,一聞得退衙,便迎住問個消息。”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三回:“聽得兄長殺了一個潑煙花,官司行文書各處追捕,小弟聞得如坐針氈。”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覷,如坐針氈?!?
上一篇:成語《如出一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始作俑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