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洞察秋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洞察秋毫:dòng chá qiū háo
詞源:《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詞由:戰國時,齊宣王一心想稱王逞霸,于是就求教于孟子。孟子非常反對霸道,一貫主張王道,推行仁政,于是向宣王講了保民的重要。宣王覺得孟子說得有理,但又不想真正去做,孟子就進一步對宣王說:比如有個人來告訴您王道:“我的氣力能舉起一百鈞重的東西,但是拿不動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身上的細毛,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木柴,您王能相信他嗎?”宣王當即說:“沒有這個道理的?!泵献咏又赋觯耗莻€人拿不動一根羽毛,是不肯用氣力;看不見一車柴是不肯用目力?,F在百姓沒有受著保護的權利,是您王沒有施行恩惠到他們身上。這并不是您王辦不到,而是同那個人一樣不肯去做呀!
詞義:很清楚地看到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洞:透徹,很清楚。察:看。秋毫:秋天,鳥獸身上長的毛,特別細。形容目光敏銳,能看清極細微的東西。原作“明察秋毫”。
書證: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慎之》:“離朱之明,察秋毫之末?!濒斞浮秲傻貢と稹罚骸翱梢娨呷艘坏鹊牟皇苡?,還得仔細的‘明察秋毫’才行。”
上一篇:成語《泰山北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浩浩蕩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