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還是不講究
哈瑞讀海商法碩士時,班上幾個同學都是從國內來的律師。其中的敏是大家茶余飯后偶爾嚼嚼舌頭談及的“熱點”人物,因為她雷打不動的考究套裝、包頭高跟鞋和精致公文包,在牛仔卡其、T恤汗衫、旅游懶漢鞋和運動休閑當道的教室和校園實在太引人側目。剛開始,很多同學會好奇地問敏是否有什么特殊活動,幾次之后大家就明白敏其實沒什么活動,只是將在國內做律師的職業習慣原封不動帶到了英國。再后來,只要一提敏,甭管老中還是老外,老黑還是老白,大家都會點點頭,揶揄地說:“哦,我知道,就是那個每天穿得比教授還教授的女士”。
有趣的是,幾年后我在紐約認識了一位和敏恰恰相反的白人律師考克斯。考克斯在紐約律師圈非常有名,不是因為才干過人,而是——膽量驚人!他是全紐約唯一一個敢穿著大短褲和涼拖進入法庭開庭的律師。那天,他一入法庭,眾人就被他的“陽光形象”晃得目瞪口呆,還沒等調整眼神,就聽法官一陣咆哮:“滾!滾出我的法庭!褲子都不穿還做什么律師!”還想保住飯碗的考克斯后來當然穿上了褲子,可在西裝革履,一絲不茍的律師界,他的那身休閑隨意、不拘小節的裝束還是非常扎眼。同行認為他是瘋子,客戶認為他太個性。尤其那次被法官一同罵出的客戶受驚后,即刻轉驚嚇為憤怒,開始不遺余力地將考克斯的光榮事跡和個人悲慘遭遇聲淚俱下到處宣揚,害得其他客戶紛紛對考克斯敬而遠之。
我曾在聊天中含蓄地問過敏和考克斯關于他們的著裝風格。意外的是,倆人竟都知道自己的衣著打扮與周邊環境相沖突。只是,他們都太在乎個人的感覺:一個非要講究,一個非不講究,以致于使自己的事業和人際關系遭受了不必要的沖擊和阻礙。
在我們賴以生活的周遭,有自然而然形成的必然規律,也有心照不宣結成的約定俗成。這些規矩和準則很多時候像堅固的隱形天花板,如果不是蓋茨或賴斯,不是頭頂巨型光環的光輝人物,蠢蠢欲動和率性而為即使不令人頭破血流,也會眼冒金星。
英文里有一個詞叫“dress code”,指“著裝規范”,實際上就是“著裝潛規則”。很多人以為自由的老美是“大大咧咧,隨隨便便”的,其實人家非常注重、講究潛規則(dress code)。居家休閑,運動旅游,工作上班,正式會晤和社交聚會都分得清清楚楚,穿得明明白白。既沒有穿蕾絲透明裝或夜禮服上班的人,也少有著商務裝去參加Party的人,更沒有穿著睡衣四處街頭秀的人。在對待dress code上,老美倒是絕不含糊,不清楚,就要——ASK!
相形之下,我們的祖國,到目前為止還很少有人會主動關心著裝規則。大家卯足了勁要穿得好看或體面,幾乎不會想是否合乎規則合乎場合。為彰顯個人風度和獨特魅力,有人從頭到腳全副名牌武裝,即使去災區訪慰,也要不經意亮亮LV;為顯示品位和標榜見識,有人一擲千金高級定制,就是登上臺面搞不清西裝扣子系法下不了臺。事實證明,一個人是否有魅力和風度不仰仗于他/她穿什么,而是他/她怎么穿;是否有品位和見識不在于他/她重砸幾噸金,而在于他/她能否合乎時宜、合乎身份地穿著得體。
英國文學家司各特曾說:“如果有誰故意不遵守甚至破壞上流社會的某些清規戒律還是可以原諒的話,那對這些細小‘規矩’的懵然不知則一定會遭到嘲笑,甚至不可原諒”。當然,中國現在還沒有真正的“上流社會”,但這并不代表細小“規矩”就不存在,也不代表我們可以自以為之,隨心所欲。我們需要魅力和風度、需要認同和尊敬、需要快樂和幸福,而掌握著裝規則不僅能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有修養的人,更能使我們的人際關系更為和諧、生活更為幸福。最起碼,也能應對越來越多、莫名其妙又舉足輕重的邀請和場合,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和失禮。
一般而言,西方派對的著裝規范從最正式到最休閑分別是:白領結(white tie)、黑領結(black tie)、小禮服(cocktail dress)、商務休閑(business causal)和休閑(causal)。收到請柬時,最重要的當然是——看清dress code!然后,再根據規則去選擇適合的行頭。倘若有疑難雜癥,方法自然也很簡單——搞清楚!就算厚著臉皮也要在所不惜。
如果請柬上標注:White Tie,Ultra-formal,Full Dress。恭喜你,這是頂級正式的白領結,是非常隆重而特殊的活動,包括:
★皇家盛宴
★外交盛會
★重大慈善活動晚宴
★上流社會慶典
★初次社交舞會
★古典交際舞比賽
★大型樂隊指揮
如果請柬上標注Black Tie,Formal,Black Tie Optional,Black Tie Invited,Creative Black Tie。這是非常正式的黑領結,通常指:
★重大慶典
★正式宴會
★授獎儀式
★節日派對
★重要聚會
★音樂會、戲劇
★婚禮
如果請柬上標注Semi-Formal,Cocktail Attire。這是半正式的雞尾酒會,通常指:
★節日派對
★重要聚會
★年終酒會
★婚禮
如果請柬上標注Casual,Dress Casual。這是非正式派對,如:
★節日派對
★商務聚會
★家庭聚會
以咱們中國的交際場合來看,頂級正式的迄今還不多,基本都是黑領結以下的派對活動。若說社交場合穿什么?大致有禮服和便服兩大類。禮服指一切適合在正式、隆重、嚴肅的典禮或儀式上所穿的服裝;便服指一般場合穿的各式外衣、襯衫等日常服裝。
男士禮服
男士禮服通常分為三種:晨禮服、小禮服(塔士多)和大禮服(燕尾服)。晨禮服適合穿在白天參加典禮、婚禮和星期天去教堂做禮拜。小禮服(亦稱塔士多)適合穿在晚間參加晚宴、音樂會。大禮服(亦稱燕尾服)則適合穿在頂級正式的白領結場合。目前,隨著時尚潮流變遷,國際上正逐漸以黑色和灰色西裝取代禮服。尤其對穿不慣禮服(塔士多和燕尾服)的中國人,若是以唐裝、中山裝和青年裝等民族服飾出席正式、甚至頂級正式的場合也不失為一種好選擇,既得體又瀟灑,還有濃郁民族特色。就是一定記得注意面料與做工,千萬別不小心穿成餐館服務生的效果。
女士禮服
女士禮服通常分晚禮服、常禮服和小禮服三大類。晚禮服一般是袒胸露背的連身裙,適合穿在最隆重和正式的場合。就像那些在奧斯卡頒獎禮上走紅毯的明星身著的那種曳地長禮,風情萬種,迷死個人。但作為普通人,還是想好了再嘗試。尤其當周圍男士還不具備豐富的走紅毯經驗時,一旦被哪個冒失鬼踩到裙擺,花顏失色事小,春光外泄就整大了。
常禮服是我們常說的“兩件套”,那種上下質地、款式都一致,可以穿在正式場合。而小禮服就是像小黑裙那種長不及地的連身裙(多露背),用途頗為廣泛,可以在衣櫥中多備幾件。以下,我們通過圖表顯示每一等級和相應的著裝標準:
由圖中不難看出,級別越高,著裝越正式、越講究;級別越低,著裝越休閑、越不講究。英文里有個詞叫underdressed,意思是“穿得不夠隆重/不講究”;還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詞,叫overdressed,指“穿得過于隆重/太講究”。如果在無須講究的休閑場合穿講究了,很多人會覺得你怪異,像個傻帽;但如果在該講究的正式場合穿隨便了,則是對主人的一種冒犯和不尊重。別人除了把你當傻帽,還會認為你沒修養,不講禮節。
說到這兒,我不禁想起幾年前在京城廣為流傳的一件事。說某國駐中國大使的夫人舉辦一晚間派對,出席者都按照黑領結的著裝要求翩翩而至,場上氣氛優雅和諧。談話間,有人發現大使夫人面色驟然一暗,順著眼神望去,發現門口偏偏進來一位無領無袖、打扮隨意的年輕男子,在人群中分外扎眼。大使夫人問身旁人等是否知道此人是誰,大家嘿嘿一笑,說:“他呀,是IT界的傳奇人物×××,在中國可是大名鼎鼎呢”。大使夫人說:“無論他是誰,下一次都不希望在我的派對中見到他了!”至于這位IT傳奇人物是否從此真的被大使夫人拒之門外,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件事卻被作為談資,也算是這IT“勇士”身體力行給大家的著裝規則敲了一個醒兒吧。
而我自己,則有過一次overdressed的“光榮”歷史,現在一想,臉上還覺得熱乎乎的呢。那是多年前,我參加中國駐紐約總領館舉辦的一慶典派對。當時,請柬在朋友手中,他告訴我是最正式的那種著裝規則,我就特別聽話地帶著晚禮服到了領館。結果當我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全場唯一著曳地長禮的人時,我幾乎愣在換衣間,不敢出門。
后來本著“寧肯趨于講究,也不可掉于隨便”的原則,本著對晚會、對總領事、對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夫婦、對各位來賓、和對我本人的尊重,我只得“豁”出去了!于是我就硬著頭皮、挺著腰桿、拖著長裙,迎著各種目光,懷著復雜心情,“優雅”步入大廳。期間,幾個熱心人紛紛上前問我當晚表演什么節目?還有兩個從國內來的中央電視臺記者對著我一陣“狂拍”。后來也不知那錄像是否在國內播出過,我倒是希望從來沒人看到過。毫不夸張地告訴大家,那晚的2小時是我迄今度過最為漫長的2小時。現在回想,都還特佩服自己的勇氣——可以走入大廳堅持到底。都說女人最希望與眾不同,我卻真心希望從此不再有這等殊榮與這般出眾。
說到底,無論underdressed/不講究,還是overdressed/講究過頭,都說明不合適宜、穿錯了。盡管休閑場合的服裝大同小異,錯也錯不到哪里;但正式場合穿錯了,將是非常尷尬與頭痛。當然,與被當成“傻帽+沒修養”,單純當個傻帽相對還好點。若是連傻帽也不想當,方法只有一個:好好研習著裝規則,把條條款款搞清楚。
當然,如果有人就是喜歡“鶴立雞群”、“獨樹一幟”,也很享受眾人“格外關注”和“異樣眼神”,那就祝賀你——“孤島野人”!著裝規則跟你沒關系。你盡可穿著比基尼去逛街,套著西裝去劃船。不過,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是生活在凡間、臉皮比較薄、光環沒多少的地球人,沒看到蓋茨見英女王都會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嗎?
上一篇:讓衣服說行話
下一篇:識出恭入敬才是真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