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倫多定律——問題未發生前,先把矛盾消除
狄倫多定律的含義是指一個團體中所發生的激烈沖突,往往是因為面子問題引起的。如果能夠在矛盾發生以前就給別人留足面子,就能減少或不會發生沖突,從而將沖突消解于無形。
生活中很多問題都是為了一時的意氣,這種意氣常常是有關面子的,人們常說“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這個“爭氣”實際上也就是爭面子,因為自己的要求或者冷漠駁了別人的面子,或者因為自己提出的意見沒有顧及別人的面子,為了爭強好勝即使沒有理由也一定要反對你,這就是爭面子。
古語說“士可殺,不可辱”,可見中國人的處世觀念向來把人格尊嚴放在了比生命更高的位置。西方人也常常會因為一時的侮辱而奮起決斗,這些都意味著人們對面子的重視,所以做事一定要給別人留有余地,給別人留下一點兒面子。批評、指責別人要含蓄,最好在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進行,贊揚一個人卻要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這些運用的都是留面子的原理。給別人留下一點兒自尊就不會使原本的矛盾激發,而如果在說話做事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顧及別人的尊嚴,照顧別人的顏面,讓人臉上添光,你自己做事也會順風順水。
做事要懂得巧妙周旋,很多時候就是要學會在對別人做出苛刻的對待之后,為人保住一點兒面子。雖然對方也可能記恨你,但絕對不會因此和你大動干戈。
魏征是有名的“諫臣”,他屢次諫言卻沒有被唐太宗治罪,除了太宗的心胸廣闊之外,和魏征總是給太宗留下最后一點兒尊嚴也是分不開的。魏征不同意太宗的看法時,絕不會在太宗發言時駁斥,而是默不作聲,事后再來陳述意見。太宗問他“為什么事后才說”,魏征回答“當場表示同意,擔心當場就成定案;當場假裝同意,事后另說一套,這種陽奉陰違,不是侍君之道”。
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鳥,愛不釋手,每日把玩。魏征聽說了就選擇太宗玩鳥的時候去奏本,唐太宗怕他啰唆那些“玩物喪志”的諫言,就把鳥藏在了袖子里。魏征卻并不著急,也不揭穿,只是和太宗討論國事,時間長了竟把鳥悶死在太宗的袖子里。雖然如此,太宗卻并不憤怒,因為他畢竟沒有揭穿自己給自己難堪,為太宗保留了最后一絲尊嚴,所以直到魏征病死,唐太宗都沒有真正懲罰過他。
有些人可以吃虧,也可以受批評、挨指責,但一定要留住面子。被別人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快的,為別人留下一絲尊嚴就是為自己留住一個余地,所以,事情絕不可做絕,千萬不要做辱及別人尊嚴的事情,否則就有可能結成“死仇”。任何矛盾、爭吵、對立都可能解開,唯有侮辱別人的仇恨是不可能解開的。很多人都不懂得這一點,當眾給別人難堪,到最后受報復的是自己。
大家想必都熟悉“韓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最后是,韓信封侯以后,給原本侮辱他的人封官做,以顯示自己的大度。但還有一個版本,原本侮辱韓信的人看他封侯,以為韓信一定要一劍殺死自己,但韓信并沒有這樣做,只是讓這個人幫他牽馬墜鐙,每天踩他的背上馬,并在他死后讓人按照他的形象做了一塊上馬石,徹底報了自己的“胯下之辱”。根據韓信的性格,大概后者更為可信一些。
很多人都爭強好勝,一定要辱及別人顯示自己的高明,殊不知這是最低劣的手法。尤其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絕對正確的時候,就會千方百計找出證據證明別人的謬誤和荒唐。這樣的行為其實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只能證明你是一個心胸狹窄、迂腐無聊的人。在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上,對錯并沒有多大要緊,重要的是你不能為了證明自己的高明就讓他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出丑。給別人留一點兒面子,就不會使矛盾激化,就能避免一場沖突,重要的是你不會因此多一個敵人。
心理應用:
上一篇:正確看待幼兒審美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下一篇:理解和信任,能幫助你獲得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