藐視困難,困難將不復存在
我很佩服一個人,他叫愛德華·特霍,靠開出租車為生。
愛德華·特霍多才多藝,思想活躍,而且樂于助人,懂得如何傾聽別人的談話。一天,我們談到了一些戰勝逆境,并為世界做出了偉大貢獻的人。愛德華問我:“您聽說過納撒尼爾·鮑迪奇其人嗎?”我說:“我知道鮑迪奇,他是個航海家。”
“一點也沒錯!”愛德華說,“納撒尼爾·鮑迪奇出生在1733年,活了65歲。他10歲就開始自學拉丁文,研究牛頓數學理論。21歲時,鮑迪奇就已經成為一位數學家。他出海研究航海知識,還教會了所有船員觀察月亮,以確定航船每天的位置。他寫了一本航海書,成為經典名著。他在那些沒有受過多少正式教育的人當中,是不是很偉大?”
“當然。”我表示了贊同。因為對于鮑迪奇博士來說,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困難。他并沒有想到大學教育是成為科學家的首要條件,而是堅韌不拔地勇往直前,獲取一切必需的知識。納撒尼爾·鮑迪奇在大海上航行,與愛德華·特霍在城市的街道上穿行一樣,“困難”這個詞在他們的詞典中是找不到的。
但是,一個人如果想逃避失敗的責任,“困難”這個詞當然可以派上用場。也許有人會說,他們沒上過大學,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但即使上了大學,他們也可能因為自己未能在人生的戰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找到諸多的借口。
而成熟的人,只會想到如何去排除困難,從不會用困難作為自己失敗的借口。
有一次,著名發明家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博士向他的朋友、華盛頓特區美國國立博物館館長約瑟夫·亨利抱怨說,他工作中遇到了困難,因為他不懂電學方面的知識。但是亨利卻沒有同情貝爾,也沒有安慰他,而是說:“的確很遺憾!小伙子,你沒花時間學習電學方面的知識,真是太可惜了!”
你猜一下,亨利接下來會向貝爾說些什么?他沒有說貝爾需要一份獎學金,或是需要父母的幫助;相反,他只是告訴貝爾:“那就去學吧!”
結果,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真的去學了,他掌握了這門知識,并研究出了電話,這可以稱得上人類通訊史上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不錯,貧窮的確是一種障礙,但我們有理由因為貧窮而逃避責任、甘愿俯首認輸嗎?
美國前總統赫伯特·胡佛,只是艾奧瓦州一個鐵匠的兒子,他的父親死得很早。
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總裁托馬斯·J.沃特森曾是一個小小的書記員,每周只能掙到兩美元,一部機器都沒有。
電影界泰斗阿道夫·朱柯起初也只是一位毛皮商的助手,剛開始時經營著他的第一家小游樂場。
上面這些人,從沒有強調他們受到貧窮的阻礙,他們只是想著如何克服困難,而從沒有將時間浪費在自憐自艾上。
著名作家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從小就體弱多病,但他并沒有因病而厭棄生活和工作。在他的精神里面煥發出許多積極向上的東西——陽光、力量、健康和成年人的活力,在他的作品里有一種旺盛的生命力。斯蒂文森戰勝了病痛的折磨,也在文學界贏得了一席之地。
世界上還有很多雖然遭遇困難,卻仍然值得仰慕的偉大人物:文學家拜倫是個跛腳、政治家朱利阿斯·愷撒患有癲癇癥、作曲家貝多芬的耳朵后天失聰、軍事家拿破侖身材矮小、音樂家莫扎特為哮喘病所苦、政治家富蘭克林·D.羅斯福患有小兒麻痹癥、社會活動家兼作家海倫·凱勒在盲聾中度過一生……
再看看女演員“偉大的莎拉”——莎拉·巴恩哈特,又怎么樣呢?她是個小時候遭盡了別人白眼的丑陋的私生女,本來她可以把早年的惡劣環境當作逃避的最好的借口,但是她卻走上了演藝界的成功道路。
上一篇:能干但不失女性魅力
下一篇:讓你的丈夫全身心投入工作